石泓寺石窟
共 104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02
历史沿革
隋大业年间,始建石泓寺石窟。
唐、宋、金、元、明历代,断断续续建造了石泓寺石窟。
遗址特点
石泓寺石窟,窟型以方形、坛柱式为主,现存10座洞窟,第1—5窟内保存较多造像;第6窟为晚期道教石窟;第7—10窟为空窟,形制不甚规整。
第1窟内有隋大业纪年,第3、4窟残存唐咸通纪年,第5窟存北宋开宝元年题记。以上四窟左右比邻,形制、规格相若,均为中央设坛的方形窟,门道两侧有持矛按剑的金刚力士浮雕。佛坛上依背屏雕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略作小穹隆形。四壁凿龛雕坐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游戏坐菩萨等。
第2窟为主窟,造像题记年代集中在金皇统元年至金贞元二年之间,推测为金代石窟。前室与第1窟相连,主室平面呈方形,宽10.3米,高5.4米,进深10.7米,中央设坛,坛基四角各有一方形石柱通连窟顶,坛上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圆雕。佛结咖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具波状发髻,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手抚膝,左手在腹下结禅定印;头顶上方雕出窟顶的八边形莲花藻井。迦叶、阿难二弟子立于两侧仰莲台上,迦叶呈老年梵僧相,弓背拱手;阿难为年轻汉僧相,双手在胸前合十。文殊、普贤二菩萨结咖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文殊手执经书状物,须弥座束腰间刻一狮;普贤头戴高冠,左手已残损,右手置于膝上,须弥座束腰间刻一象。
佛坛立柱与窟内四壁布满各类雕像,在成列的干佛间,错杂开凿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龛,两侧壁主要开大龛,后壁主要刻千佛。大小龛内凿龛造像除常见的三世佛、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华严三圣)外,另有结智拳印的䀝卢遮那佛,以及水月观音、文殊、普贤、八难观音、地狱变相、十六罗汉和布袋和尚等。
石泓寺石窟
文物遗存
石泓寺石窟文物遗存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释迦造像、倚坐弥勒造像、文殊造像、普贤造像、舒坐观音造像、罗汉造像、干佛造像、三清造像、碑刻题记等。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石泓寺石窟为研究中国历史、宗教史,特别是雕塑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石泓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