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2-01-01 00:00

2002,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围绕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0亿元,增长2.3%,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42 %,拉动经济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51.80亿元,增长14.1%,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8.55 %,拉动经济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60 .64亿元,增长13.6%,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03%,拉动经济增长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5257元提高到6027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2:42.1:49.7变化为7.3:42.7:50.0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从农业结构看,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种植业中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全市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3.60%(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农业产值8.15亿元,下降4.50%;林业产值0.58亿元,增长36.20%;牧业产值6.56亿元,增长13.02%;渔业产值0.03亿元,增长21.82%。粮食总产量25.93万吨,下降15.64%;油料总产量7.89万吨,下降2.01%;蔬菜产量27.58万吨,增长3.15%。在畜产品产量中:肉类总产量5.05万吨, 增长10.42%;禽蛋产量0.48万吨,增长7.91%;牛奶产量5.86万吨,增长24.77%;水产品产量0.04万吨,增长7.18%。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29.89万头,下降0.07%,其中:牛存栏21.39万头,增长2.39 %;羊存栏47.37万只,增长4.18%。年内出栏的猪、牛、羊分别达44.70万头、10.60万头和52.64万只,分别较上年下降4.65%、增长12.64%47.54%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3.0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6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9万公顷,下降5.7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86万公顷,下降6.31% 蔬菜种植面积0.7万公顷,增长30.9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4.88%下降到63.4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由上年的30.39%下降到29.56%;蔬菜种植面积由上年的3.94%上升到5.36%;林业当年造林面积2.59万公顷,增长50.93%;零星植树445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03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20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0.57万公顷;周边荒山造林种草面积0.63万公顷。 农业基础条件有所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111.4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12,增长1.33 %;农用运输车5173,增长14.9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9万吨,增长9.79%
三、工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7 %(19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2.92亿元,增长12.45%。其中,国有经济17.24亿元,增长11.68%;集体经济2.17亿元,增长26.67%;股份合作制经济4.14亿元,增长12.46%;股份制经济64.21亿元,增长12.62%;外商及港澳台经济4.82亿元增长9.12%;其他经济0.33亿元,下降9.34%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0.70亿元。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新产品实现产值6.02亿元,比上年增长72.13%。企业出口能力增强,完成出口交货值2.55亿元,增长26.99%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贡献率为39.8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1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63 。其中,资产贡献率6.75 %,提高0.4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77%;工业企业产销率100.79%,提高3.1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7264,增长7.7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3.77亿元,增长0.19%。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0.11%。主要产品产量:原煤93.41万吨,增长17.42%;发电量45.41亿千瓦小时,增长8.0 %;供电量81.24亿千瓦小时,增长10.22 %;服装82.11万件,增长21.45%;小麦粉2.84万吨,增长8.40 %;食用植物油1.13万吨,增长11.88 %;鲜、冻畜肉1.22万吨,下降5.99%;白酒1016,下降38.27%;软饮料2.17万吨,增长86.17 %;化学原料药60.64吨,增长25.91 %;水泥129万吨,增长48.86%;砖18753万块,增长164.50%;瓦980万片,增长16.42 %;无缝钢管6.03万吨,
增长170.68%;铝28.89万吨,增长16.66%
四、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全年货运总量1889万吨,比上年增长2.83%。其中,铁路159万吨,增长14.39%;公路1730万吨,增长1.88%;航空0.12万吨增长20.0%。全社会客运量2740万人,增长13.94%。其中,铁路205万人,增长5.67%;公路2520万人,增长14.81%;航空14.83万人,下降4.45%。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5%。其中邮政0.84亿元,下降2.41 %;电信9.86亿元,增长28.83%。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37.49万门,增长16.50%。年末市话用户数37.18万户,增长25.03 %;移动电话用户数45.81万户,增长121.26%。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96万户,增长49.41%;数字数据用户数达到0.12万户,增长15.47% 旅游业发展势头看好。全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237.90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亿元,其中:创汇223.00万美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7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1%;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6.97亿元,增长2.34%;更新改造投资17.69亿元,增长38.38%;房地产及住宅投资18.38亿元,增长1.83%;城乡固定资产投资7.95亿元,增长23.68%2002年,用于农林水利的投资2.64亿元,下降21.22%;用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的投资8.77亿元,下降27.97%;用于工业的投资21.51亿元,增长67.73%,其中:用于工业更新改造的投资12.39亿元,增长77.47%,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西宁地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施工项目个数619个,其中:市属施工项目423个,比上年增加35个。南绕城快速路跨湟水河大桥、中心广场、南绕城快速路、东民和路大桥、大湟公路等重点项目竣工。
房地产开发及住宅竣工面积141.59万平方米,增长8.02 %。商品房销售面积47.42万平方米,增长100.85% 城市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公用设施继续完善。全年完成投资10.48亿元,增长7.47%;改扩建胜利路、南关街等线路9条,全长16公里。
六、国内外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7亿元,增长10.19%。按销售地区分,市的零售额54.19亿元,增长10.70%;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9.28亿元,增长7.3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7.10亿元,增长8.14%;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65亿元,增长12.50%;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5.62亿元,增长10.45%;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8.70亿元,增长12.86%;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5.40亿元,增长8.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46.94亿元,增长10.33%;餐饮业8.25亿元,增长12.00%;制造业2.83亿元,增长7.90%;农业生产者5.02亿元,增长7.57%;其他行业0.43亿元,增长7.73% 全市各类消费品交易市场118个,成交额35.91亿元,增长1.6% 外贸出口下降。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610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03%。其中,出口13454万美元,下降0.96%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9.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7.20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9.5%。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支出1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生产性支出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非生产性支出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再就业社会保障支出4.54亿元,比上年增长56.0%。金融业平稳运行,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0.86亿元,比年初增长18.3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3.56亿元,增长13.4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8.74亿元,增长20.50%。各项贷款余额363.50亿元,增长15.38%。现金收入57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现金支出5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8%;现金净投放15.01亿元,增长83.06%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22亿元,增长20.83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5亿元,增长14.28%;人寿险保费收入2.67亿元,增长24.99%。全年保险赔款支出0.90亿元,增长9.95%。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74亿元,增长20.29%;人寿险赔款支出0.16亿元,下降20.67%。赔付率21.35%
八、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8,在校学生22198,比上年增长23.89%;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在校学生9199增长1.14%;普通中学153,在校学生113865,增长8.57%;职业中学10在校学生3356,增长13.11%;小学779,在校学生167407,下降2.59%;特殊教育学校4,在校学生1245,增长1.30%;幼儿园141,在园幼儿37979,增长10.92%。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 98.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5 % 广播电台2,电视台2,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4.25%94.88%,有线电视用户23.75万户。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出版报纸25种,8000万份;杂志52种,110万册;图书639种,729万册。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5个,其中医院54个;卫生技术人员9617其中医生4196人;卫生机构病床位数8706张。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202.4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29‰。人口出生率12.16‰,人口死亡率4.82‰,人口自然增长率7.34‰,计划生育率96.65%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我市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22.13万人,下降0.26%,其中:在岗职工人数21.27万人,下降0.1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583,比上年增长10.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4,增长11.30%;农民人均纯收入1839,增长10.03%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30,增长7.4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917元,增长0.63 %;人均衣着支出540元,增长5.95%;娱乐教育支出655元,增长12.02%;医疗保健支出467元,增长18.05%;居住支出610元,增长1.10倍。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7.64台,移动电话51.44部,彩色电视机115.31台,电冰箱75.69台,组合音响18.31台,摩托车3.56辆,洗衣机94.39台,影碟机55.64台,家用汽车0.67辆。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161个,参保人数11.50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1030.06万元。其中:失业金支出673.06万元,医疗补助金支出15.00万元,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支出38.00万元,基本生活保障支出150.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单位1968个,参保职工19.55万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支出60455.54万元。享受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18.57万人次,医疗保险费用支出2910万元;享受医保的退休人员8.65万人次,医保费用支出2703万元;离休及老红军医保费用支出846万元;二等乙级以上人员医保费用支出21万元。 全年累计登记城镇失业人数3.50万人,年末实有登记城镇失业人数1.65万人,登记失业率3.70%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82716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28045,75560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传统救济32505,其中: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56人,家庭2259户。
: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时光轴

RAG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围绕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0亿元,增长2.3%,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42 %,拉动经济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51.80亿元,增长14.1%,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8.55 %,拉动经济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60 .64亿元,增长13.6%,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03%,拉动经济增长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5257元提高到6027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2:42.1:49.7变化为7.3:42.7:50.0。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从农业结构看,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种植业中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全市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3.60%(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农业产值8.15亿元,下降4.50%;林业产值0.58亿元,增长36.20%;牧业产值6.56亿元,增长13.02%;渔业产值0.03亿元,增长21.82%。粮食总产量25.93万吨,下降15.64%;油料总产量7.89万吨,下降2.01%;蔬菜产量27.58万吨,增长3.15%。在畜产品产量中:肉类总产量5.05万吨, 增长10.42%;禽蛋产量0.48万吨,增长7.91%;牛奶产量5.86万吨,增长24.77%;水产品产量0.04万吨,增长7.18%。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29.89万头,下降0.07%,其中:牛存栏21.39万头,增长2.39 %;羊存栏47.37万只,增长4.18%。年内出栏的猪、牛、羊分别达44.70万头、10.60万头和52.64万只,分别较上年下降4.65%、增长12.64%和47.54%。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3.0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6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9万公顷,下降5.7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86万公顷,下降6.31%; 蔬菜种植面积0.7万公顷,增长30.9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4.88%下降到63.4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由上年的30.39%下降到29.56%;蔬菜种植面积由上年的3.94%上升到5.36%;林业当年造林面积2.59万公顷,增长50.93%;零星植树445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03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20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0.57万公顷;周边荒山造林种草面积0.63万公顷。 农业基础条件有所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111.4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12台,增长1.33 %;农用运输车5173辆,增长14.9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9万吨,增长9.79%。 三、工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7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2.92亿元,增长12.45%。其中,国有经济17.24亿元,增长11.68%;集体经济2.17亿元,增长26.67%;股份合作制经济4.14亿元,增长12.46%;股份制经济64.21亿元,增长12.62%;外商及港澳台经济4.82亿元, 增长9.12%;其他经济0.33亿元,下降9.34%。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0.70亿元。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新产品实现产值6.02亿元,比上年增长72.13%。企业出口能力增强,完成出口交货值2.55亿元,增长26.99%。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贡献率为39.8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1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63 。其中,资产贡献率6.75 %,提高0.4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77%;工业企业产销率100.79%,提高3.1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7264元,增长7.7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3.77亿元,增长0.19%。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0.11%。主要产品产量:原煤93.41万吨,增长17.42%;发电量45.41亿千瓦小时,增长8.0 %;供电量81.24亿千瓦小时,增长10.22 %;服装82.11万件,增长21.45%;小麦粉2.84万吨,增长8.40 %;食用植物油1.13万吨,增长11.88 %;鲜、冻畜肉1.22万吨,下降5.99%;白酒1016吨,下降38.27%;软饮料2.17万吨,增长86.17 %;化学原料药60.64吨,增长25.91 %;水泥129万吨,增长48.86%;砖18753万块,增长164.50%;瓦980万片,增长16.42 %;无缝钢管6.03万吨, 增长170.68%;铝28.89万吨,增长16.66%。 四、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全年货运总量1889万吨,比上年增长2.83%。其中,铁路159万吨,增长14.39%;公路1730万吨,增长1.88%;航空0.12万吨, 增长20.0%。全社会客运量2740万人,增长13.94%。其中,铁路205万人,增长5.67%;公路2520万人,增长14.81%;航空14.83万人,下降4.45%。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5%。其中, 邮政0.84亿元,下降2.41 %;电信9.86亿元,增长28.83%。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37.49万门,增长16.50%。年末市话用户数37.18万户,增长25.03 %;移动电话用户数45.81万户,增长121.26%。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96万户,增长49.41%;数字数据用户数达到0.12万户,增长15.47%。 旅游业发展势头看好。全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237.90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亿元,其中:创汇223.00万美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7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1%;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6.97亿元,增长2.34%;更新改造投资17.69亿元,增长38.38%;房地产及住宅投资18.38亿元,增长1.83%;城乡固定资产投资7.95亿元,增长23.68%。2002年,用于农林水利的投资2.64亿元,下降21.22%;用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的投资8.77亿元,下降27.97%;用于工业的投资21.51亿元,增长67.73%,其中:用于工业更新改造的投资12.39亿元,增长77.47%,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西宁地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施工项目个数619个,其中:市属施工项目423个,比上年增加35个。南绕城快速路跨湟水河大桥、中心广场、南绕城快速路、东民和路大桥、大湟公路等重点项目竣工。 房地产开发及住宅竣工面积141.59万平方米,增长8.02 %。商品房销售面积47.42万平方米,增长100.85%。 城市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公用设施继续完善。全年完成投资10.48亿元,增长7.47%;改扩建胜利路、南关街等线路9条,全长16公里。 六、国内外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7亿元,增长10.19%。按销售地区分,市的零售额54.19亿元,增长10.70%;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9.28亿元,增长7.3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7.10亿元,增长8.14%;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65亿元,增长12.50%;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5.62亿元,增长10.45%;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8.70亿元,增长12.86%;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5.40亿元,增长8.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46.94亿元,增长10.33%;餐饮业8.25亿元,增长12.00%;制造业2.83亿元,增长7.90%;农业生产者5.02亿元,增长7.57%;其他行业0.43亿元,增长7.73%。 全市各类消费品交易市场118个,成交额35.91亿元,增长1.6%。 外贸出口下降。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610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03%。其中,出口13454万美元,下降0.96%。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9.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7.20亿元, 按可比口径增长19.5%。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支出1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生产性支出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非生产性支出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再就业社会保障支出4.54亿元,比上年增长56.0%。金融业平稳运行,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0.86亿元,比年初增长18.3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3.56亿元,增长13.4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8.74亿元,增长20.50%。各项贷款余额363.50亿元,增长15.38%。现金收入57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现金支出5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8%;现金净投放15.01亿元,增长83.06%。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22亿元,增长20.83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5亿元,增长14.28%;人寿险保费收入2.67亿元,增长24.99%。全年保险赔款支出0.90亿元,增长9.95%。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74亿元,增长20.29%;人寿险赔款支出0.16亿元,下降20.67%。赔付率21.35%。 八、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8所,在校学生22198人,比上年增长23.89%;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9199人, 增长1.14%;普通中学153所,在校学生113865人,增长8.57%;职业中学10所, 在校学生3356人,增长13.11%;小学779所,在校学生167407人,下降2.59%;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1245人,增长1.30%;幼儿园141所,在园幼儿37979人,增长10.92%。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 98.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5 %。 广播电台2个,电视台2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4.25%和94.88%,有线电视用户23.75万户。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出版报纸25种,8000万份;杂志52种,110万册;图书639种,729万册。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5个,其中医院54个;卫生技术人员9617人, 其中医生4196人;卫生机构病床位数8706张。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202.4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29‰。人口出生率12.16‰,人口死亡率4.82‰,人口自然增长率7.34‰,计划生育率96.65%。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我市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22.13万人,下降0.26%,其中:在岗职工人数21.27万人,下降0.1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583元,比上年增长10.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4元,增长11.30%;农民人均纯收入1839元,增长10.03%。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30元,增长7.4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917元,增长0.63 %;人均衣着支出540元,增长5.95%;娱乐教育支出655元,增长12.02%;医疗保健支出467元,增长18.05%;居住支出610元,增长1.10倍。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7.64台,移动电话51.44部,彩色电视机115.31台,电冰箱75.69台,组合音响18.31台,摩托车3.56辆,洗衣机94.39台,影碟机55.64台,家用汽车0.67辆。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161个,参保人数11.50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1030.06万元。其中:失业金支出673.06万元,医疗补助金支出15.00万元,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支出38.00万元,基本生活保障支出150.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单位1968个,参保职工19.55万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支出60455.54万元。享受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18.57万人次,医疗保险费用支出2910万元;享受医保的退休人员8.65万人次,医保费用支出2703万元;离休及老红军医保费用支出846万元;二等乙级以上人员医保费用支出21万元。 全年累计登记城镇失业人数3.50万人,年末实有登记城镇失业人数1.65万人,登记失业率3.70%。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82716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28045户,共75560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传统救济32505人,其中: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56人,家庭2259户。 注: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AG-ES2024-09-11
浏览 5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