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2-01-01 00:00

(淮安市统计局)

2003年4月21日

2002年,我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应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全市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巩固了“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  合

全市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75.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5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61.22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9亿元,增长11.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267元,比上年增长10.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8.7:41.2:30.1调整为26.8:43.0:30.2。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5.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19.0%。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4.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下降。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5%。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升1.5%,其中粮食上升1.7%、油脂下降3.7%、鲜菜上升2.7%、肉禽及其制品上升0.5%、蛋类上升1 0.9%、水产品下降3.7%;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7%;衣着类下降5.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2.0%;交通和通讯下降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3.1%;居住类下降3.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1.5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就业1.7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9.1万人,其中有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4.2万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 262.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58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6.16万人,减少1.5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3.01万人,增加1.20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12.88万人,减少3.2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程度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比较薄弱,部分县、乡财政困难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09亿元,比上年增长5.8%。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3.6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0.37千公顷;总产量311.97万吨,增长3.5%。棉花种植面积4.0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5千公顷;总产量5081吨,下降19.9%。油料种植面积87.62千公顷,减少4.00千公顷;总产量24.69万吨,下降1.5%。其中,油菜籽总产量9.63万吨,下降11.7%;花生总产量14.72万吨,增长6.4%。蔬菜面积102.3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8%。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水稻、高品质棉花面积扩大。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5531吨,下降12.6%;茶叶55吨,下降25.7%;水果(含瓜果类)4.33万吨,下降3.8%。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6千公顷,新建农田林网26.67千公顷,新增林地面积11.33千公顷。主要畜产品中,生猪出栏322.07万头,增长3.6%;家禽出栏6583.08万只,增长6.0%;猪牛羊肉产量23.23万吨,增长3.3%;禽蛋总产量17.03万吨 ,增长0.7%。全年水产养殖面积52.89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22.6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5%。区域特色逐步形成,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6.66千公顷,增长0.2%;节水灌溉面积30.24千公顷,新增5.94千公顷,增长24.4%。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42.16万千瓦,增长4.1%。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市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2.4%提高到6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7.71亿元,增长15.5%。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4.28亿元,增长11.4%;集体工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3%;私营工业增加值18.58亿元,增长24.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9.40亿元,增长18.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7.2%。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19.05亿元,增长21.4%;大中型工业增加值53.31亿元,增长10.6%。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5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重工业增加值34.44亿元,增长18.8%。工业用电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6.04亿千瓦时,增长10.4%,其中工业用电26.61亿千瓦时,增长15.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19.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保持增长的有30种,下降的有10种。其中,配混合饲料比上年增长2.6%,液体乳增长17.6%,卷烟增长1.7%,纱增长23.5%,布增长27.0%,印染布增长4.0%,丝增长34.7%,丝织品增长14.1%,服装增长72.1%,机制纸增长18.7%,原油加工量增长9.5%,硫酸增长11.3%,烧碱增长20.5%,合成氨增长9.3%,化肥增长16.4%,化学农药增长107.6%,肥皂增长53.3%,化学纤维增长53.0%,轮胎外胎增长3.5%,水泥增长21.0%,生铁增长0.5%,钢增长33.0%,成品钢材增长27.8%,大中型拖拉机增长100.1%,手术器械增长2.5%,改装汽车增长9.5%,交流电动机增长29.5%,变压器增长38.2%,电子元件增长55.3%,发电量增长22.6%。罐头下降15.1%,白酒下降3.4%,啤酒下降24.3%,油漆下降10.4%,牙膏下降57.5%,胶鞋下降37.4%,轴承下降12.3%,液压元件下降12.1%,通讯电缆下降52.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产品销售率97.4%,提高 0.1个百分点。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13.80亿元,增长8.3%。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实现利税40.07亿元,增长23.1%;实现利润12.76亿元,增长33.0%。亏损企业亏损面为10.0%,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6%,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虽有好转,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9.4%,高出规模以上工业9.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低于全部工业7.4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市规模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2万元/人。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612个,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1768个。规模以上建筑企业施工房屋面积983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649万平方米。劳务分包企业实现总收入11亿元,其中劳务收入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3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1.29亿元,下降8.7%;集体经济投资12.77亿元,下降37.3%;私营个体经济投资48.08亿元,增长97.2%;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68.07亿元,增长25.8%。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40.95亿元、15.58亿元,增长5.1%、38.2%;更新改造投资22.71亿元,下降3.7%。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2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1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投资60.89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投资105.06亿元,增长21.4%。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工业投资31.26亿元,增长5.6%,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9.41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5.24亿元,轻纺工业投资9.72亿元,分别增长33.2%、77.8%和8.6%;能源工业投资5.16亿元,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6.33亿元,分别下降47.9%和13.3%。

继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43亿元。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宁宿徐高速公路、延安东西路、农网二期改造、市民健身广场,大运河文化广场等重点项目已经竣工;联通CDMA、移动G网扩容、天津路、液化气混空气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淮钢“十五”技改、淮盐高速公路、宁淮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已开工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72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7.8%;新增固定资产71.3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98.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回升0.6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80.25亿元,增长11.3%;农村(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7.33亿元,增长1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1.99亿元,增长13.5%;餐饮业12.86亿元,增长24.1%;其他行业22.73亿元,下降0.6%。以住房、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全年实现商品销售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批发业38.1亿元,零售业12.8亿元,分别增长1.3%和68.0%;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增长24.1%;毛利率10.4%,上升0.1个百分点。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69.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15家,成交额49.57亿元;其中年成交额在3亿元的有6家,成交额35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2002年,我市全年进出口总额2.8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增长2.5%;进口总额0.77亿美元,下降8.4%。在出口总额中,对亚洲出口1.04亿美元,增长20.0%。其中,对韩国出口3035万美元,增长72.0%;对日本出口1743万美元,增长31.2%。一般贸易出口1.38亿美元,增长6.8%;加工贸易出口0.62亿美元,下降4.9%。各出口经营主体中,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出口2232万美元、5456万美元、7993万美元,增长3446.8%和593.4%和143.5%。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2个,比上年增加20个,其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1个。全年新签合同外资金额5288万美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总额6439万美元,增长17.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705万美元,增长160.8%;对外借款1734万美元,下降53.1%。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仍是吸引外资最集中的领域,全年新批项目35个,外商直接投资额3808万美元,分别增长84.2%和162.4%。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良好。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847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0%;完成营业额9725.1万美元,增长14.0%。新派出人员3568人次,增长19.0%;期末在外人数7842人,增长22.1%。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4.4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其中公路11.11亿吨公里,增长5.1%;水运33.32亿吨公里,增长2.3%。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3.9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5%。其中公路23.9亿人公里,增长5.6%;水运0.02亿人公里,下降33.3%。港口货物吞吐量1422万吨,比上年增长6.9%。全市公路总里程90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9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里程50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29亿元,增长12.2%;电信业务收入8.20亿元,增长21.7%。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达87.43万门,本年新增4.4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54.57万门,新增20.9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32.86万门,下降16.4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8.02万户,新增19.2万户。其中,城市用户57.30万户,农村用户30.72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79.21万户,新增18.01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3.76万户,新增14.5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8.72万户,增加1.31万户。

国内国际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为345.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8%;国内旅游收入17.91亿元,增长38.8%。全年入境人数9988人次,比上年增长44.4%,其中外国人6647人次,港澳台同胞3341人次,分别增长61.1 %和19.6%;过夜旅游者15.75万人天,增长38.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642.89万美元,增长40.6%。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境人数为4055人次,增长158.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4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地方财政收入17.94亿元,增长31.4%,其中增值税3.62亿元,增长7.7%;营业税2.62亿元,增长31.3%;企业所得税1.19亿元,与上年持平;农业税2.56亿元,增长20.4%;城市建设维护税1.43亿元,增长22.5%。上划中央收入25.25亿元,增长16.2%,其中一般消费税12.57亿元,增长26.8%。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支出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城市维护费1.74亿元,增长57.3%;基本建设拨款0.58亿元,增长6.0%;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0.84亿元,增长1 1.9%;农业开发支出0.27亿元,增长9.4%;科技三项费用为0.25亿元,增长12.5%;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0.1亿元,增长32.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0.24亿元,增长45.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14亿元,增长7.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78亿元,增长78.1%;行政管理费4.19亿元,增长10.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9.47亿元,贷款余额183.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2.47亿元和23.90亿元。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63.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8.2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0.45亿元和25.27亿元。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142.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9.4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4.68亿元和6.4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10.08亿元,现金支出685.93亿元,分别增长17.1%和16.9%。全年净回笼货币24.15亿元,增长23.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24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其中财产险收入1.60亿元,人身险收入5.64亿元,分别增长13.3%和79.7%。赔付额1.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财产险0.90亿元,增长37.7%;人身险0.24亿元,增长53.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开发成效显著。全市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6项,其中省奖7项。全市专利申请201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68项,其中,获得国家、部级立项15项,申报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6项,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1项,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88项。获省星火、火炬贴息14项,贴息资金461万元。

科技示范引导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全市开发新产品402项,其中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重点新产品64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项、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6项。有23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引进示范农业科技新成果。

星火带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了淮安市盐化工、金湖县石油化工机械、楚州区纺织、盱眙县凹凸棒粘土资源深加工、盱眙县中药材资源标准化规模种植及深加工、涟水县速生杨种植及综合利用等支柱产业发展规划。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14万台件。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2.8万人。有高中4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3所,省级重点高中16所;在校学生6.77万人,专任教师3992人。2002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为5491人,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市有初级中学205所,在校学生21.68万人,专任教师1.03万人,初中毕业率为9 8.4%,初中升学率为75.2%。有小学1339所,在校学生57.16万人,专任教师2.28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 9.96%,小学升学率9 6.7%。有幼儿园229所,在校学生7.99万人,专任教师1056人。全市幼儿入园率一年为90.7%,三年为80.3%。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3213人,专任教师146人。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3.06万人,专任教师1135人。有职业中学20所,在校学生1.71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继续加强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全年报纸出版2328.45万份,杂志出版2 3.3万册。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医疗卫生单位普遍实行聘用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病人选择医生的办法加快推广。运用市场手段调整资源配置,全市已有5所民营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已建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加强,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48.0%。农村改水工作加快,全市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 9.8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7.3%。继续开展创建卫生村镇活动,新增市级卫生村镇5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际重大比赛中,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3人次获亚洲冠军;在省内最高水平比赛中,获金质奖38人次、银质奖25人次、钢质奖26.5人次。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8%。

十一、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430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3 个,面积为4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为37.2平方公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4个,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6.54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785.5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29.33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0.28万吨。所有县(区)均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有所减轻。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8.45‰,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3.86‰,上升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59‰,下降0.24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17.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4.72万人,减少1.54万人;非农业人口132.96万人,增加4.84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对1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8.51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消费性支出4852.53元,增长6.8%。根据对63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65元,比上年增长5.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63元,增长3.6%。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9.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8.0平方米,增加1.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加强。2002年,全市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6581万元,向省争取调剂金和补助资金7289万元,用于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和代缴社会保险费累计支出6673万元。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职工31.66万人,全年实际征缴养老保险基金3.55亿元,征缴率为95.1%。全年共支付7.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01亿元,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全市8个县(区)已全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参保单位2451个,单位参保率98%,参保人员8.28万人,人员参保率96%,为1.35万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付了养老保险金,支付结算率为97%。全市有26.92万名职工参加医疗保险,覆盖面为60.2%,共征收医疗保险基金1.9亿元,支出医疗保险基金1.45亿元。全市共收缴工伤、生育保险基金1002万元,覆盖面为91.1%,基金收缴率为85.3%。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0.67万张,收养0.62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90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07万人,筹集福利资金124.3万元,接受社会捐赠306.3万元。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2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淮安市统计局)2003年4月21日2002年,我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应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全市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巩固了“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RAG-ES2024-09-11
一、综  合全市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75.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5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61.22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9亿元,增长11.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267元,比上年增长10.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8.7:41.2:30.1调整为26.8:43.0:30.2。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5.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19.0%。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4.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RAG-ES2024-09-11
市场物价总水平下降。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5%。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升1.5%,其中粮食上升1.7%、油脂下降3.7%、鲜菜上升2.7%、肉禽及其制品上升0.5%、蛋类上升1 0.9%、水产品下降3.7%;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7%;衣着类下降5.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2.0%;交通和通讯下降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3.1%;居住类下降3.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1.5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就业1.7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9.1万人,其中有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4.2万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 262.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58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6.16万人,减少1.5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3.01万人,增加1.20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12.88万人,减少3.2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RAG-ES2024-09-11
浏览 7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