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太平遗址群
后太平遗址群
共 1782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后太平遗址群挖掘现场
1984年,文物普查时,调查过东明乡后太平及新立乡大金山等33处先秦遗址。
2007年4~11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对后太平墓地和后太平遗址进行了抢救性部分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后太平遗址群分布在吉林省双辽市境内东辽河右岸上的大小不等的沙丘漫岗二级台地上,以太平遗址和后太平墓地为中心,包括王奔镇东风村的东岗子遗址,东明镇后太平村的后太平遗址和后太平墓地,后太平村的盘山坨子遗址,七棵村的七棵遗址,前太平村的孤家子遗址,柳条乡农阁村的西山湾子遗址,白牛村的白牛墓地,新立乡大金山村的大金山遗址等。后太平遗址群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绵延三十多公里,分布地域广阔,文化内容丰富。
墓葬
后太平遗址群墓葬
后太平遗址群,发现的37座墓穴的形式是“土坑竖穴墓”,这些墓穴的大小不一样,墓穴比较大的,说明当时的家族成员较多,而墓穴小的,家族成员相对较少。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甚至还发现了当时人们有火葬的习俗。每个家族都有固定的坟幕,老人去世后,都要埋葬在已故先人的墓地里,而当家中有孩子不幸天折时,孩子却不能先埋葬在家族墓中,而是要单葬在一处,等孩子的长辈去世后才能与长辈们合葬。每个墓穴里都有随葬品,墓穴之间的随葬品差别却不是很大,反映出当时人们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是很大。
文化遗存分期
后太平遗址群的遗存可分为六期: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镇赉县黄家围子遗址接近;二期为晚商时期,以后太平墓地为代表;三期为西周一春秋时期,以后太平墓地及后太平遗址为代表,出土陶器一类与嫩江流域的白金宝文化相同;另一类以素面束颈壶、刻划纹壶形鼎(或大口罐)、单耳杯、圈足豆为组合,为本土文化;四期为春秋战国时期,以大金山及东岗遗址为代表;五期为汉代,以后太平墓地及后太平遗址为代表;六期为辽金时期,以后太平墓地及遗址为代表,包括盘山遗址。从后太平墓地和遗址出土的陶器组合来看,虽有相当一部分白金宝文化的因素,但整体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大量素面束颈陶壶及刻划纹壶形鼎为代表的陶器群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与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文物遗存
综述
后太平遗址群出土文物组合
后太平遗址群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绵延近40公里。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海拔高度基本相同,文化内涵丰富,出土了陶器、青铜器、骨角器、蚌器、玉石器等各类遗物1500余件。
动物骨骼
后太平遗址群出土动物骨骼
后太平遗址群几乎每个墓穴里都有马的骨骼,这表明当时马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推断当时的人们不食用马肉。遗址区的灰坑里,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这些骨骼以牛、羊、鹿等兽骨为主,以鱼类、龟类还有田螺等为辅。从这些出土的兽骨来看,先民们的食物主要是肉类,说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以畜牧为主,渔猎、农耕为辅。
壶形鼎
后太平遗址群出土壶形鼎
壶形鼎的发现,佐证了双辽在大约二千八百年前即出现了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三种文化并存,又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地域文化特征。壶形鼎,顾名思义兼具壶与鼎的特征。体态呈壶形,壶底有三只足。壶形鼎是在白金宝文化特征基础之上的突破。因此,后太平遗址群融合了东辽河的农耕文化、新开河的渔猎文化和西辽河的草原文化,三种文化融会贯通。
研究价值
后太平遗址群发掘,填补了东辽河流域青铜时代田野考古的空白,对确认该区域内各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及补充分期序列缺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研究整个辽河流域及其临近地区文化分期树立了可供比较的标尺。同时发现了以素面束颈陶壶和壶形鼎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文化类型,对研究整个辽河流域及其与嫩江流域文化的碰撞交流及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获荣誉
2008年3月9日,后太平遗址群考古项目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后太平遗址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后太平遗址群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右岸。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四平市东明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后太平遗址群,路程约4.5千米,用时约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