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今年以来,长沙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推进"三化"进程为动力,在市场驱动和投资拉动的积极作用下,奋力战胜旱灾和"非典"的影响,咬住经济建设这根弦不松,使全县企业活力增强,投资力度加大,农业抗灾有成,商贸稳中有升,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继续改善。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继续改善,由上年的17.4:54.6:28调整到15.6:58.4:26,二产业比重稳居首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各项改革和稳定工作继续加强。始终把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机构改革,深入开展企业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隐患,有效巩固了企业改革成果。一批改制企业初显活力,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加速;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实施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障金制度。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环境政策举措下,经济环境进一步趋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不断深入,经济信用逐步好转,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短期信贷、中长期贷款均有一定增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乡镇工业基础仍然脆弱,部分企业盈利减少。二是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农民增收困难。三是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二、农 业
全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以农村税费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抗灾增收,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总体形势好于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1.73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优调好,农业经济活力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生产结构出现"两优"趋势:即农产品品种结构向优质专用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品种基地、订单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成为农业经营新亮点,初显活力。牧业和林业发展较快,成为带动农业生产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完成牧业产值12.26亿元,比上年增长5.7%;林业产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劳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农村劳务输出呈增加之势,外出务工农民达10.7万人,成为农业增收的渠道和主要来源。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50.63万吨,同比下降4.3%;玉米总产量2.12万吨,同比下降44.9%;油料总产量2251吨,同比下降69.5%;豆类总产量4188吨,同比下降9.6%;蔬菜总产量73.37万吨,同比增长5.3%;水果总产量7.8万吨,同比增长70%;茶叶产量5157吨,同比增长14%;药材总产量4585吨,同比增长55%;水产品总产量14250吨,同比增长2%;牲猪出栏197.8万头,同比增长4.8%;出售和自宰肉用羊3.1万只,同比增长19.2%;出售和自宰的家禽273万只,同比增长11.3%;牛奶产量2388吨,同比下降23.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积73.305万亩,比上年减少21.5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111.78万亩,比上年减少4500亩,全年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5.00%,农村用电量39938万瓦小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950万元,其铺开各类水利工程20010处,完成工程17600处,新建骨干山塘96处,建成标准塘2750处,加固堤防20公里,完成土石方127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1260万个,出动机械3000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县工业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为途径,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应对"入世",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24.8亿元,增长30.1%;工业增加值61.06万元,增长26%,其中133家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完成总产值70亿元,增长40%,完成增加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工业企业产销衔接加强,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8%,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县有71.4%的盈利企业实现利润13.9亿元,增长40%;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16.67%,同比增长27.7%。全县过亿元企业共21家,比上年增长6家,其中过10亿元2家,过5亿元3家。
我县建筑业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和资产重组,实现强强联合,走集团经营之路,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各项经济指标均有重大突破。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增加值12.1亿元,增长8%;其中4级以上建安企业完成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各项利税2.4亿元,上缴财政税收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9%,有9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全县税收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有13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3年始终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导工程,掀起了大建设高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5.2亿元,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呈现新特点。按性质分,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投资额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5%;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95.2%;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58个重点项目建设竣工和进展顺利。完成投资达36亿,长丰猎豹和通程星沙商业广场等已投入使用,为长沙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积累了发展后劲。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邮电事业发展迅猛。2003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总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增加值8.3亿元,增长3.5%。全年公路建设总规模达220公里、投资达26930万元。2003年全县全年完成货运量1054吨,货运收入2.6亿元,客运周转量4.4亿人公里,分别增长5%、4%、7%。2003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4895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285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1610万元,分别增长4%、15%。年末全县电话用户达1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0.8%、8.2%,互联网用户达2.62万户。
六、商业、贸易和旅游
消费需求平稳。在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我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改革、举办五城会射箭赛事及贸易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等举措的作用下,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在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餐饮业持续增长,完成零售额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从属性看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较大,完成零售额17.4亿,比重为76%。
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作用下,按照"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的战略部署,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全县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0个,实际到位外资12337万美元,增长4.8%,引进内资项目212个,到位内资26.87亿元,增长50%,外贸出口11400万美元,进口32500万美元。
旅游业加快发展,形势喜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乐"发展,全力夯实"休闲长沙县"的品牌基础,"农家乐"对外接待点由130多户发展到今年的381户,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450人,收入近亿元。年内旅游接待人数110万人次,增长10%,总收入2.5亿元,增长3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3年,全县财政收支运行平稳,收支执行情况较好。财政总收入成功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两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2565万元,增长25.8%,上划中央、省、市收入54667万元,比上年增长30.8%。财政支出达71186万元,增长20.2%,支出保障得到新的提高,较好地做到了"保工资、保重点、保建设"的需要。
金融形势继续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98亿元,增长24%;各项贷款余额39.5亿元,增长17.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9亿元,增长17.5%,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有较大突破,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内参加参加养老保险职工26047人,比上年增长3.6%,收缴基本养老保险金5742万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6475人,收缴失业保险金452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182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500人。保费收入2875万元,保险赔费支出1513万元,分别比上年地长13.5%、19.6%。
八、科教文卫事业
科技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较快发展。科技事业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推进科技成果与经济结合上加大力度,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64.4%。今年我县被确定为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全年共申报县级科技项目70项,其中农业40项,环保12项,工业6项,其他23项,上报省科技项目52项,上报市科技项目10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全年拥有普通中学49所,职业中学6所,小学30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2688人,教职工6950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 99.14%,高中升学率为75.8%,全年上线人数为2898人,上线率为 78.9%。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2003年拥有乡镇文化站20个,电影放映单位14个,电影放映2760场,丰富了全县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电视机普及率98%以上。在星沙成功地举办了五城会射箭赛事和"城运使者"总决选。各类文化团体在全县农村演出128场,农民自筹资金组织龙狮、龙舟、桌球、门球等展示和比赛462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举办运动会23次,参加人数5925人,参加长沙市第三届农运会,夺得6金184分。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7个,病床1467张,卫生工作人员1782人,专业卫生技术员1467人。农村合作医疗网络总体运行状态较好,全县有132973农户入网。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按公安人口年报统计:全县年末总人口73.47万人,同比增长0.07%,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6.9万人,非农业人口6.56万人,当年出生5724人,出生率为7.8‰,当年死亡4213人,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8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化率为27.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928元,比上年增长6.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65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增长6.7%,人平储蓄5299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县年末在岗职工42237人,职工平均工资为15479元,比上年增加2937元。开展再就业培训,培训下岗和失业人员2661人,再就业率为7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今年以来,长沙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推进"三化"进程为动力,在市场驱动和投资拉动的积极作用下,奋力战胜旱灾和"非典"的影响,咬住经济建设这根弦不松,使全县企业活力增强,投资力度加大,农业抗灾有成,商贸稳中有升,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一、综 合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继续改善。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继续改善,由上年的17.4:54.6:28调整到15.6:58.4:26,二产业比重稳居首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各项改革和稳定工作继续加强。始终把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机构改革,深入开展企业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隐患,有效巩固了企业改革成果。一批改制企业初显活力,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加速;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实施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障金制度。 | RAG-ES | 2024-10-23 |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环境政策举措下,经济环境进一步趋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不断深入,经济信用逐步好转,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短期信贷、中长期贷款均有一定增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乡镇工业基础仍然脆弱,部分企业盈利减少。二是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农民增收困难。三是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二、农 业全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以农村税费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抗灾增收,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总体形势好于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1.73亿元,比上年增长5.1%。农业结构进一步调优调好,农业经济活力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生产结构出现"两优"趋势:即农产品品种结构向优质专用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品种基地、订单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成为农业经营新亮点,初显活力。牧业和林业发展较快,成为带动农业生产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完成牧业产值12.26亿元,比上年增长5.7%;林业产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劳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农村劳务输出呈增加之势,外出务工农民达10.7万人,成为农业增收的渠道和主要来源。 | RAG-ES | 2024-10-23 |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50.63万吨,同比下降4.3%;玉米总产量2.12万吨,同比下降44.9%;油料总产量2251吨,同比下降69.5%;豆类总产量4188吨,同比下降9.6%;蔬菜总产量73.37万吨,同比增长5.3%;水果总产量7.8万吨,同比增长70%;茶叶产量5157吨,同比增长14%;药材总产量4585吨,同比增长55%;水产品总产量14250吨,同比增长2%;牲猪出栏197.8万头,同比增长4.8%;出售和自宰肉用羊3.1万只,同比增长19.2%;出售和自宰的家禽273万只,同比增长11.3%;牛奶产量2388吨,同比下降23.5%。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积73.305万亩,比上年减少21.5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111.78万亩,比上年减少4500亩,全年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5.00%,农村用电量39938万瓦小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950万元,其铺开各类水利工程20010处,完成工程17600处,新建骨干山塘96处,建成标准塘2750处,加固堤防20公里,完成土石方127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1260万个,出动机械3000台。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