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
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七中全会和“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三化”战略,围绕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励精图治,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飚红,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统计,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6309万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1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407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76427万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02475万元,增长13%。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7.6:54:28.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加0.4个百分点。在GDP的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8%、67.4%、26.8%;分别拉动GDP增长0.76、8.91、3.5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08元,比2001年增加1400元,增长5.8%。全县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经济结构更加趋向合理,农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培育三大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工业以一区六园建设为核心,强化主导功能。工业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房地产业增长强劲,商品房开发和销售兴旺,成为县域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乡镇工业规模企业发展步伐不快,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知名品牌效益尚未形成;三是农村经济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窄;四是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147万元,增长4.5%,其中农业总产值167257万元,增长9.1%;林业总产值5658万元,下降0.6%;牧业总产值119353万元,下降0.2%;渔业总产值8879万元,下降4.8%。农村结构调整取得突破,茶叶、蔬菜、花卉苗木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逐步形成新兴产业。全县粮食优质率达75%,茶园面积3.3万亩,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良种茶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4522吨。蔬菜播种面积29.97万亩,总产量达69.7吨。上市商品蔬菜27.2万吨。粮食总产量48.52万吨,比上年下降8.6%;棉花33吨,下降3%;油料产量7378吨,增长14%;水果总产量4.6万吨,增长2.8倍。花木产业逐步上规模上档次,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36万亩,种植品种达270种,产值3.19亿元,增长1.6倍。
林业生产以造林绿化为基础,以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中心,推进林业生产产业化。全年完成人工造林更新面积1.2万亩,中幼林抚育2.3万亩,低产林改造1018.7亩,封山育林12488亩,四旁植树155万株。油桐籽、油茶籽产量分别为178吨、25850吨,都比上年有所增加。
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以品种改良和资源开发并举的养猪业稳步发展,当年出栏牲猪188.8万头,出栏肉猪176.8万头,牲猪饲养量273.2万头,存栏96.4万头,与去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地上升。草食畜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奶业生产是我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现有奶牛1282头,同比增长46.3%。产奶3120吨,增长97.5%。目前,奶牛养殖户已达50户。
渔业生产,名优特水产养殖面积增加。全县水产品产量14000吨,比上年增长5.8%,鲜鱼产量12400吨,比上年下降6 %。全年推广名特优水产养殖8300多亩,主要有白鲳、加州鲈、叉尾鱼鲴、黄桑页鱼等。黄兴镇观赏鱼养殖在昆交会签订合同2000多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全县农村有效灌溉面积67.22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48.5万亩,机耕面积达107万亩,推广联合收割机50余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4976万元,移动土石方967万方,新建标塘80口,衬砌标渠56公里,改造、维修灌埠65处68台2200KW,增强了农业防汛抗旱能力。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按照“一区带六园,园区带全县”的工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园区工业为主导,以机械制造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发展格局。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引进企业优势明显,我县工业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736021万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27816万元,比上年增长3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08205万元,增长3%。
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提高,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8037万元,增长33.2%。在工业企业中轻工业产值387939万元,增长2.62%;重工业产值738971万元,增长47.24%。实现销售收入1126910万元,产销率为99.77 %,比上年提高1.9百分点,全县有77.3%的盈利企业,盈利总额86960万元。全县过亿元企业共15家。其中:1-5亿元企业11家,5-1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
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增长。2002年全县完成建筑总产值342390万元,比2001年增长13 %,实现增加值10991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建筑房屋竣工面积达166万平方米,增长4%,建筑工程竣工率为56%,一次性交房率92.2%,全县拥有4级以上建安企业31家。
四、固定资产和招商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198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国有及城镇集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699万元,增长37.7 %;房地产开发投资28369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7339万元,增长14.5 %。
招商引资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74个,实际到位内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32%。合同利用外资达1.4215亿元,同比增长167.87%,实际到位外资1.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7.8%。引进企业实现产值116.63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利润9.04亿元,同比增长21%,上交税金7.84亿元,同比增长48%。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45亿美元,其中出口1.03亿美元,进口2.43亿美元。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邮电事业发展迅猛。2002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总产值161300万元,同比增长10.5 %,实现增加值80009万元,增长10.3 %。新修改造县乡公路22条589公里,2002年全县全年完成货运量915万吨,货运收入25510万元,客运周转量4471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6%、4.8%、7.4 %。2002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3374万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00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0368万元,分别增长5%、8%。年末全县电话用户达1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2%、45%,互联网用户达1.5万户。
六、商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02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完成155282万元,占76.1%;餐饮业完成17314万元,占23.9 %。从属性看,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继续增大,非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154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6.1%,比重为75.5%。全县商业企业通过改革改制、经营方式变活、超市经营、专卖经营、总经销等方式的企业增多。
市场物价整体水平略趋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 个百分点。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是历年增长最快、均衡入库最好的一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5398万元,地方收入338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7%、19%,双获全省第一,财政总支出64248万元,比上年增长24.2%。
金融秩序良好,存贷款继续增加。2002年全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92422万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33109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7.9%,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36204万元,比上年增长2%。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有较大突破,社会保险的作用明显增强。2002年全县行政、企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2950人,全县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62.5万元,发放离退休人员退休金7274万元,全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32.9万元,赔款支出总额126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1.2%。
八、科教文卫事业
科学技术事业逐步发展。连续7年保持国家级科技先进县称号。今年申报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6项。在巩固“双基”达标成果的基础上,2002年全县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全县拥有普通中学51所,职业中学7所,小学319所,在校学生103479人,教职工6559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9.12%,高中升学率为75.6%,全年全县上线人数2455人,上线率76.8%。教育实施了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调整了学校布局,精简了人员,优化了队伍,探索出了新的办学模式。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2002年拥有乡镇文化站20个,电影放映单位21个,电影放映2600场,文化部门组织了60多次文艺调演,丰富了全县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电视机普及率98 %以上。在星沙成功地举办了首次中国企业文化论坛。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7个,病床1245张,卫生工作人员1622人,专业卫生技术员135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举办运动会21次,参加人数5860人。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按公安人口年报统计:全县年末总人口73.4万人,同比下降0.3%,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7万人,非农业人口6.4万人,当年出生7683人,出生率为10.5‰,当年死亡8251人,死亡率为1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8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化率为30.03%。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702 元,比上年增长7.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80元,比上年增加48元,增长2%,人平储蓄4504元,比上年增长18.7%。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七中全会和“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三化”战略,围绕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励精图治,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飚红,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开局。一、综 合初步统计,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6309万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1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407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76427万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02475万元,增长13%。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7.6:54:28.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加0.4个百分点。在GDP的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8%、67.4%、26.8%;分别拉动GDP增长0.76、8.91、3.5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08元,比2001年增加1400元,增长5.8%。全县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经济结构更加趋向合理,农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培育三大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工业以一区六园建设为核心,强化主导功能。工业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房地产业增长强劲,商品房开发和销售兴旺,成为县域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乡镇工业规模企业发展步伐不快,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知名品牌效益尚未形成;三是农村经济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窄;四是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 RAG-ES | 2024-10-23 |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147万元,增长4.5%,其中农业总产值167257万元,增长9.1%;林业总产值5658万元,下降0.6%;牧业总产值119353万元,下降0.2%;渔业总产值8879万元,下降4.8%。农村结构调整取得突破,茶叶、蔬菜、花卉苗木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逐步形成新兴产业。全县粮食优质率达75%,茶园面积3.3万亩,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良种茶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4522吨。蔬菜播种面积29.97万亩,总产量达69.7吨。上市商品蔬菜27.2万吨。粮食总产量48.52万吨,比上年下降8.6%;棉花33吨,下降3%;油料产量7378吨,增长14%;水果总产量4.6万吨,增长2.8倍。花木产业逐步上规模上档次,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36万亩,种植品种达270种,产值3.19亿元,增长1.6倍。林业生产以造林绿化为基础,以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中心,推进林业生产产业化。全年完成人工造林更新面积1.2万亩,中幼林抚育2.3万亩,低产林改造1018.7亩,封山育林12488亩,四旁植树155万株。油桐籽、油茶籽产量分别为178吨、25850吨,都比上年有所增加。 | RAG-ES | 2024-10-23 |
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以品种改良和资源开发并举的养猪业稳步发展,当年出栏牲猪188.8万头,出栏肉猪176.8万头,牲猪饲养量273.2万头,存栏96.4万头,与去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地上升。草食畜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奶业生产是我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现有奶牛1282头,同比增长46.3%。产奶3120吨,增长97.5%。目前,奶牛养殖户已达50户。渔业生产,名优特水产养殖面积增加。全县水产品产量14000吨,比上年增长5.8%,鲜鱼产量12400吨,比上年下降6 %。全年推广名特优水产养殖8300多亩,主要有白鲳、加州鲈、叉尾鱼鲴、黄桑页鱼等。黄兴镇观赏鱼养殖在昆交会签订合同2000多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全县农村有效灌溉面积67.22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48.5万亩,机耕面积达107万亩,推广联合收割机50余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4976万元,移动土石方967万方,新建标塘80口,衬砌标渠56公里,改造、维修灌埠65处68台2200KW,增强了农业防汛抗旱能力。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