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垛后土庙

共 137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52

历史沿革

古垛后土庙始建于元代元年(1295年),五年(1318年)进行了一次重修。
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戏台。
2010年,在基址上复建山门。同年5月,河津文物局根据墨遗萍先生抄录稿重新立《重修后土庙碑记》碑

建筑格局

建筑格局
古垛后土庙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4160平方米。中轴线上原有山门、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依次为东西厢房以及及正殿两侧的东西耳殿。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正殿以及献殿基址

主要建筑

正殿

正殿是元代建筑,位于中轴线北端,建筑面积137.67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筒板瓦单檐,斗为单下昂
正殿

戏台

戏台
戏台是清代建筑,位于中轴线南端,建筑面积103.62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平面长方形,面宽三间8.35米(其中明间5.27米),进深四椽6.33米,台基高1.3米,单檐悬山顶,前檐采用,台前檐施四根檐柱,檐柱上承托大额枋,斗为四铺作单下昂,用材较大。后墙施四根后檐柱,中间施木隔扇,把戏台分为前后场。脊枋题记有“大清”字样,台上墙壁有宣统与民国题记数条

非文物建筑

古垛后土庙内非文物建筑有山门、临时管理用房、公厕三座,其中山门建筑面积19平方米,临时管理房建筑面积26平方米,公共厕所建筑面积35平方米。

文物遗存

古垛后土庙内存有清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后土庙碑记》石碑残段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古垛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庙字,主要供奉,反映了该地区古人对土地的崇敬,是古垛村文化发展历程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垛后土庙正殿与戏台两座建筑比较完好地表现了各自时代的建筑技法特点,反映了该地区元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成就与演变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古垛后土庙内的《重修后土庙碑记》记载了该庙几度兴衰的历史,为现存各建筑创建、重修年代的推断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社会价值

古垛后土庙是当地群众的祭拜场所,是古垛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保持了公共活动性,维系了地方认同感,是古垛村的文化代表

保护措施

1983年10月,古垛后土庙被河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河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6月10日,古垛后土庙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古垛后土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9年8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古垛后土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