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店关帝庙

樊店关帝庙

共 184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1

历史沿革

据戏台脊檩下重修题记载,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创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戏台和正殿为明代建筑,倒座房、山门为清代建筑

建筑格局

樊店关帝庙
樊店关帝庙是一进院落,坐北朝南,东西35.86米,南北45.8米,占地面积1642平方米。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东西两侧有东西看楼遗址。正殿前有献殿遗址,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遗址。戏台两侧有东西山门、东西耳房

主要建筑

庙门

樊店关帝庙东西庙门紧贴戏台,东门额题“允文允武”,允字少一点,西门额题“亦神亦圣”,三寸厚的门板上嵌着5排蘑菇门钉,门口有一对石狮子。庙门两旁是面阔三间的东西耳房,均为清代建筑
庙门

戏台

戏台台基高1.3米,台基正面左右各做"音孔”一穴,据传在当时起扩音作用。前台明作石勾阑,立望柱12根,望柱之间装石雕栏板,栏板上凸刻禽兽花卉。两次间作木勾阑,高1.1米。戏台为明代风格,戏台脊枋上有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创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题记。戏台坐南朝北,通面阔11.4米,通进深11.2米,由前后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制组合而成。后一部分为硬山式房顶,灰瓦铺盖,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结构简单。前一部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歇山顶,单檐出四角,捏花筒子脊兽,灰筒板瓦铺盖
戏台
戏台用六檩式梁架,四角皆用上下两层,大角梁尾部垂四柱,乘柱下端作莲瓣。下层抹角梁两端交于平板枋上,其上施驼峰顶在45度栱尾下,栱尾挑于垂柱中,以支撑垂柱的剪力。上层抹角梁两端交于内拽枋上,中间交于45度拽上皮,使上抹角梁的压力直接传递于下抹角梁上。这样上下叠压互应,构成一个类似藻井的屋架。檐下施三彩,斗耰,通木雕刻。戏台内以木制屏风阻隔,屏风上阳刻着一只白鹤,屏风上边镶嵌着一块木匾,上刻“神听和平”四个楷字
戏台

献殿遗址

献殿原在正殿前,建于高台之上,三间卷棚式,东西山墙嵌有石碑,镌刻着村内建庙情由以及捐款人所捐银两

正殿

正殿
正殿用大额,面宽三间,进深五架,单檐悬山顶。大额下施绰幕枋,其上有斗栱七攒,均为三踩单昂斗栱,仅正中一攒出斜昂。呈方圆瓜棱形,随位置变化。后檐柱头科施三踩单昂斗栱。平身科逐间一攒,抹斜,明间平身科出斜昂。殿内两品屋架,五架梁用弯材,上立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施脊柱、承托脊檩。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抵檩。脊枋上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题记

历史文化

活动建设

樊店关帝庙是樊店村村民集会、闹红火、唱戏、放电影的场所,庙门两旁的东西耳房,楼上楼下都曾做过教室

传说轶事

正殿内原塑有关公坐像,与一般关公像不同,关公并不是红脸,而是白脸。据说他诛杀恶霸逃离家乡后,官府要抓他,情急之下,“打破鼻血涂满脸”,才成了红脸的。关公像前塑有关平、周仓,各持兵器站立。后来殿内的一切被一扫而空,再往后改作了粮仓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3日,樊店关帝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7月16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樊店关帝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