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统计局
1987年2月21日
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把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南京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奋斗,开拓前进,努力推进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继续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事业实行目标管理,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工农业总产值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国民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生产稳步增长,市场进一步繁荣,财政收入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一、工业
1986年,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市工业战线紧紧抓住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大打全市工业生产总体战,推进企业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全市有92个工业企业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加强了行业管理,已组建市级行业协会39个;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和群体,促进了企业横向经济联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努力适应国家加强宏观控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使我市工业生产逐步趋向稳定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6.5%,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7.8%(其中:乡办工业增长28.0%),联营工业增长5.8%。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轻工业产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完成重工业产值80.1亿元,比上年增长5.9%。市考垓的10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57种比上年增长。
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后,技术进步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113项,其中引进项目41项。市区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2%,产品质量有一定的提高。市考核的有100种产品质量指标比上年稳定提高的有85种,优质品率由是上年的15.9%上升到18.21%,新产品产值率达12.71%,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5%。
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效益不理想,产值利税率、销售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均低于上年水平。
二、农业
1986年,我市郊县农村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努力探索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全面发展的好势头。
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6.5%上升到57.7%。
农业总产值为12.91亿元(不包括村办工业),比上年增长8.4%,其中种植业产值8.11亿元,副业产值4.8亿元,分别比上提增长4.0%和16.7%。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较大调整。粮食产量在播种面积调减2.6%的情况下,由于单产比上年增长3.1%,总产量仍达17.44亿元公斤,比上年增长0.4%,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除棉花、油料比上年减产外,其他主要品种都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
畜牧、水产进一步发展。猪、牛、羊、牛奶产量增长较快。
大牲畜年末头数为9.2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9%,生猪年末存栏达到98.5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拥有量、农村用电量都有增长。1986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1.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2%。全年施用化肥折纯量9.35万吨,比上年增长15.5%。农村用电量5.06亿度,比上年增长8.4%。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1986年,我市坚持贯彻国家关于控制基建规模,清理在建项目,保证重点建设的方针,投资效果好于上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全民固定资产投资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集体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比上年增长0.5%。在全民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20.8亿元,技措投资6.5亿元,技措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0.4%上升为23.9%;全市生产性投资20.1亿元,非生产性投资9.2亿元,生产性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上年的67.4%上升到68.5%。
国家重点建设和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完成较好,14个国家重点和大中型项目全年投资额1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7.7%。金陵石化公司加氢裂化工程已于1986年9月末建成试投产,年新增产值3.2亿元,利税1.01亿元。17个地方骨干项目全年完成投资额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3%。岩棉制品厂、化纤厂2000吨涤纶长丝工程等项目均建成投产。
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5.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2.9%。房屋施工建筑面积726万平方米。其中竣工房屋面积3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
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向开放、经营、服务型发展,建筑业的行业管理已有良好开端,建筑、设计、建材三个市场正在形成。1986年全市建安企业推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其中实行投标承包制的工程由上年的114项增加到344项,占新开工程的46.2%。投标工程的建设工期比市定额工期平均缩短15%。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的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87.5%。改革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1986年建安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1.6。
四、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部门在改革中努力挖潜,运输能力不断提高。1986年全市铁路运输934万吨,增长3.5%;公路运输1337万吨,增长2.6%;水上运输2988万吨,增长9.5%;港口吞吐量4130万吨,增长5.8%。铁路、港口、公路、民航机场全年共发送旅客4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9%。
邮电通讯有了新的发展,1986年邮电业务计费总量4094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信函增长24.8%,报刊发行增长0.30%,电报下降0.6%,长途电话增长15.5%。年末市电话户数达2.6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
五、商业
1986年商业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年内贸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收购总额30.5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工业品购进总额23.86亿元,增长8.3%,农副产品购进总额6.08亿元,增长16.8%,商品纯销售总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商品库存总值比上年增长10.2%。
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实际增长5.6%。其中: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8%,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增长9.2%。在消费品零售额中,按消费构成与上年比较(不含农对非农零售额):吃的商品增长12.1%,穿的商品增长12.7%,用的商品增长12.2%,烧的商品增长48.3%。主要消费品零售量与上年比较:粮食增长8.5%,猪肉增长9.5%;水产品增长36.2%,鲜蛋增长26.9%,食糖增长16.6%,卷烟增长1.4%,纯棉布下降4.1%,化纤布下降9.6%,呢绒增长3.4%,毛线增长67.2%,手表下降44.6%,缝纫机下降24.9%,自行车增长17.6%,电风扇下降7.2%,彩色电视机增长56.4%,录音机增长17.5%,家用洗衣机增长14.5%,家用电冰箱增长80.0%。
商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在国营商业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集体和个体商业继续发展,工贸、农贸、粮食、物资等十大贸易中心全年成交额达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已发展到258处,成交额达4.96亿元,比上年增长57.5%。一些主要商品如粮食、肉、禽等成交量的增长幅度都在25%以下。
我市物价总水平得到较好的控制,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6.2%,其中: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6.3%,略低于全省城镇平均上升幅度,也低于省规定的控制指标。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5.2%。从主要商品看,鲜菜价格上升9.8%,肉禽蛋上升11.5%,水产品上升7.5%,鲜果上升10.0%,均低于1985年升幅。
六、外贸、旅游和横向经济联系
1986年市政府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成立了南京电子进出口公司、金陵石化进出口公司等。扩大了部分企业的外贸自主权,制定了鼓励出口创汇的一系列政策,全市对外经济贸易出现了前所末有的好势头。全年外贸出口收购总值达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机械行业增长1倍以上,仪表和纺织行业分别增长36.5%和28.9%。
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利用外资实际签约33项,用汇2406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实现营业额1463万美元,创利243万美元。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旅游事业日益发展,全年接待旅游、参观、访问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共1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72%。旅游外汇收入8826.71万元,比上年增长47.7%。
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取得了明显成绩,已初步形成了县郊、南京经济区域,协调会的活动十分活跃,与兄弟城市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全年我市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签订经济协作协议660项。
七、城市建设
1986年我市城市建设紧紧围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道路建设为重点,旧城改造为突破口,进行综合开发和区域性改造,取得了新的成就。
道路建设集中力量抓了“三点三线”。即中央门立交桥、新街口四环路、汉中门广场改造和六扬路、宁溧路、浦珠路一期工程。年内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同时还完成了茶亭大街、纬八路、虎踞大桥和中山东路路面的翻修工程,使城区道路网络更加完善。
住宅建设进展较快,建成了雨花、戴家巷、绒庄街二期、湖南路一期、莫愁路南段等片区。全市竣工住宅面积214.44万平方米,其中教师住房7万平方米。
建成了自来水“231013”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6万吨,夏季供水矛盾得到明显缓和,煤制气厂已按进度要求完成土建工程和50%和设备安装任务,新建了锁金村、随家仓、大桥南堡、尧化门四个公共汽车战,新辟和延长营运线路19公里,新增公共汽(电)车125标准台,提高了客运能力。
城乡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全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3.48%;完成了五条道路的香化、彩化和八条干道的绿化园艺工程;完成了三个无黑烟控制区的改造治理任务;以建设秦淮风光带为重点,全面开展了河道清淤和护砌工程,夫子庙古建筑群已建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文化娱乐和购物中心。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1986年我市科教卫体事业继续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科技工作以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推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全市科研生产联合体已达91个。技术市场活跃,全年仅通过科技开发公司签订的技术合同就有324份,金额722万元。农村科技“星火计划”的大部分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并已开始实施。全市共获得中央、省、市科技成果奖388项。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市管单位已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3.20万人,比上年增加1.23万人,增长10.28%,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72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增长5.7%。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86年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5762人,比上年增加1202人。高等学校招生1.85万人,在校学生6.52万人,比上年增长8.0%。毕业生1.34万人,比上年增长18.1%。
成人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参加各类文化、技术、业务学习的人数达45万人次,其中工人高中级技术培训3.48万人次。
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普通中学生在校学生24.36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55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5090人,比上年增加1136人。农业、职业中学在校生1.61万人,比上年增加1260人。技校、中专、农、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从上年1:1.44变为1:0.94。提前四年达到国家要求的1:1的目标。
普及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校小学生41.7万人。农村教育、幼儿教育、老年教育、业余教育都有了新的进展。
文化、新闻、广播和电视、电影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11个,放映长片电影1026部、14.77万场,观众达8343万人次。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9个,博物馆6个。全年出版报纸32种,发行6.03亿份。各种杂志170种,发行4528万册。市电视台摄制专题片120部、电视剧10部。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86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509个,医院病床达到1.53万张,比上年增长8.8%。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9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医生1.30万人,护师、护士0.75万人,分别增长3.3%和2.5%。防病治病的水平有新的提高。
体育事业又有新的突破。1986年我市各类运动员在参加省以上各种竞赛活动中共获得金牌198.5枚,银牌147.5枚,铜牌131枚。其中在省11届运动会上我市共获金牌193.5枚,优秀运动员部和中小学生部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广泛活跃。全市有39.9万人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九、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全市300户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1986年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930.54元,比上年增长20.5%,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891.15元,比上年增长23.1%。扣除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因素,收入实际增长13.5%。居民高、中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拥有沙发119.7个,手表285.3只,电风扇115台,洗衣机51.7台,电冰箱17.7台,录音机55部,照像机17.7架,电视机101部,其中彩色电视机25部。农民人均收入已达546元,比上年增长8%。
1986年全市城镇安置待业人员3.75万人。年末职工人数137.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3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1.99万人,比上年增加0.19万人。全市职工工资总额为1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职工年末平均货币工资为1313元,比上年提高16.1%。
城乡人民储蓄大幅度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8.6%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增长33.5%,农民储蓄增长47.7%。
十、人口
1986年末我市人口471.61万人,比上年增加5.85万人。其中市区228.89万人,比上年增加3.91万人;五县242.72万人,比上年增加1.94万人。在全部人口中,农业人口258.64万人,占54.84%;非农业人口212.97万人,占45.16%。人口出生率为12.62%,死亡率为5.65%,自然增长率6.97%,计划生育率为98.92%。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南京市统计局1987年2月21日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把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南京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奋斗,开拓前进,努力推进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继续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事业实行目标管理,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工农业总产值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国民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生产稳步增长,市场进一步繁荣,财政收入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一、工业1986年,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市工业战线紧紧抓住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大打全市工业生产总体战,推进企业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全市有92个工业企业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加强了行业管理,已组建市级行业协会39个;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和群体,促进了企业横向经济联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努力适应国家加强宏观控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使我市工业生产逐步趋向稳定增长。 | RAG-ES | 2024-09-10 |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6.5%,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7.8%(其中:乡办工业增长28.0%),联营工业增长5.8%。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轻工业产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完成重工业产值80.1亿元,比上年增长5.9%。市考垓的10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57种比上年增长。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后,技术进步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113项,其中引进项目41项。市区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2%,产品质量有一定的提高。市考核的有100种产品质量指标比上年稳定提高的有85种,优质品率由是上年的15.9%上升到18.21%,新产品产值率达12.71%,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5%。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效益不理想,产值利税率、销售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均低于上年水平。 | RAG-ES | 2024-09-10 |
二、农业1986年,我市郊县农村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努力探索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全面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6.5%上升到57.7%。农业总产值为12.91亿元(不包括村办工业),比上年增长8.4%,其中种植业产值8.11亿元,副业产值4.8亿元,分别比上提增长4.0%和16.7%。农作物种植结构有较大调整。粮食产量在播种面积调减2.6%的情况下,由于单产比上年增长3.1%,总产量仍达17.44亿元公斤,比上年增长0.4%,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除棉花、油料比上年减产外,其他主要品种都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畜牧、水产进一步发展。猪、牛、羊、牛奶产量增长较快。大牲畜年末头数为9.2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9%,生猪年末存栏达到98.5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6%。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