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厂塬遗址

马厂塬遗址

共 6409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4-05-24 11:56

遗址简介

马厂塬遗址甲区
马厂塬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 ,是晚期的一处遗址,1924年秋首次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墓葬。建国后,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又对其进行了多次调查。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即由此而得名。根据碳-14年代测定,马厂类型的时代约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在1924年发现的两座墓葬中出土了4件彩。其中一件为装饰有4个大圆圈纹的小口广肩双耳瓮,两件为饰有平行横线和竖条纹的,以及一件在内部绘有彩色。当时墓地已遭到了严重破坏,在遗址上采集的众多陶器残片,风格与两墓所出的基本相同。
马厂类型陶器的陶质比较粗糙,纹饰上有红黑相间或黑边红带的粗条纹,而更多的是单色花纹。常见的还有变体、菱形纹和等。此后发现的凡是属于相同风格的陶器,即被称为“马厂式陶器”,凡是出土有马厂式陶器的遗址,即属于马厂类型的遗址。

出土陶器

马厂塬遗址出土的辛店文化彩陶罐
遗址地处湟水南岸第二台地上,面积近 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1.5米。断崖上暴露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灰坑遗迹等,内涵包括马厂类型 、上孙类型和等时期的遗存。
马厂类型遗物主要为中晚期遗存, 有、盆、瓮、罐以及粗陶罐等。表面往往饰有一层红色或紫色陶衣,彩绘为黑色,花纹以圆圈纹、变形、菱形纹、平行线纹、连弧纹、为主。表面装饰有等。

文化特点

马厂塬遗址
有兰纹折肩壶、、折沿盆等,火候较高,陶质细腻,陶色呈红褐色。部分陶器表面打磨光滑。
卡约文化上孙类型陶器,以平底器为主,有少量三足器和圈足器,可辨器形有双大耳罐、双腹耳罐、鬲、豆、粗等。陶质较粗糙,往往羼有细沙,以夹砂红褐陶占多数。器表饰一层红褐色,有的器表经过打磨。彩绘纹饰有连续三角联纹、竖道纹、涡形纹、勾连纹,线条粗细不一,富于变化。
遗物属于姬家川类型。陶器残片有鬲、等,质地粗糙,中多羼有砂粒。和彩绘,绳纹线条深而细密,彩绘以黑色为主,花纹主要以连续、宽带纹、双勾羊角形纹、波浪纹、“ S”形纹、、折线纹为主。造型以凹底器为主,其次为三足器和圈底器。

研究成果

马厂塬遗址乙区
马厂塬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土族位置:东经102º85′065″~102°86′176″,北纬36°32′400″~36°32′957″。海拔高度高度1720~1810米之间。属的大型聚落遗址和墓地。
1923年由瑞典学者首次发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又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马厂类型的命名地。是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 马厂塬遗址地处下游南岸的河谷地带,湟水南岸二级阶地前缘。遗址分为居住地和墓葬地两部分。

地区分布

居住地在村庄的北部、西北部一带,墓葬地则在村内村北及村西地区。遗址总面积约182500平方米。从居住地的文化堆积及墓葬地中出土的分析,该遗址文化遗存以马厂类型、居住遗址为主,还包括有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式陶器等多种文化遗存和辛店文化石棺墓地。文化堆积0.15~3米。
遗址断面暴露有灰坑,地面散布有大量陶片,马厂类型有、圆圈纹泥质、双耳盆、夹沙红陶盆、罐、瓮等;齐家文化有泥质、折肩蓝纹壶;辛店文化有夹沙红罐、鬲、豆、盆、瓮及彩陶壶、罐等,纹饰有双钩羊角形纹、连续、S形纹、太阳形纹;唐汪式陶器有、夹沙红陶罐等。

生活器物

尤为重要的是在2000年的调查勘探工作中,发现了类型平行条纹彩陶片,从而丰富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另外,1991年10月,在(乙)遗址上,发现了一件特别珍贵的马厂类型泥塑狗的彩陶壶,还采集到等生产、生活器物。
马厂塬遗址丙区
马厂塬遗址是一处新石器至文化并存的古遗址和墓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著名史学家先生在一书中说:“中国近代考古学还是由于二十年代初河南和青海民和马厂塬等地的考古发现,而正式步入它的里程”。
1923年,瑞典学者在青海民和马厂塬遗址调查时发现了和墓葬,并首次命名马厂的考古学文化,著有《甘肃考古记》一书,向国内外介绍了马厂塬遗址的重要发现,由此马厂塬遗址以其独特的古文化内涵成为马厂类型的命名地而闻名于世。

史料记载

1937年,北京组织西北考察团,到该遗址进行考察。1943年,安特生著《中国史前时期研究》(英文)发表,书中介绍了马厂塬遗址的内涵。1947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先生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进一步确定了遗址的文化性质,1948年裴文中先生根据1947年在流域的调查资料,发表《史前时期的西北》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报告》,介绍了马厂塬遗址的相关情况,1949年裴文中先生再一次到该遗址调查。1974年12月,历史学考古研究室先生带领考古专业到马厂塬遗址进行调查。
1975年以后,省、地、县考古专业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并征集到部分文物。1982、1986年的两次全省时,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复查,并在《青海考古记实》一书中,张德荣撰写的《民和考古调查记》一文中进行过介绍。1997年,省、县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初步划定了保护范围。200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所,为配合“马平”建设,成立了“民和马厂塬遗址考古勘探组”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并完成了《民和马厂塬遗址考古勘探工作报告》,最后“马平”高速公路绕道而行。

科学价值

2005年12月局长到该遗址进行考察。由于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类型、马厂类型、式陶器五种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而且其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堆积之后均居于青海地区各遗址之首。
此外,该遗址既有古代聚落遗址,又有墓地,所以对研究黄河上游古代先民生产、生活条件、居住方式、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是研究黄河上游各文化内涵之间关系和序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马厂塬遗址出土的马厂类型泥塑狗彩陶壶
一种彩绘的陶器。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各种类型

系采用粉和作 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描绘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颜色的图案。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而得名。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等。③编织纹。有线纹、等。
二、仰韶文化类型
马厂塬遗址丁区
1953年发现于,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纹饰有:①。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②动物纹。有蛙、鸟等,较少见。③编织纹。有线、篮、绳等。④。多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三、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消失。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纹饰有:①人物纹。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②动物纹。有、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四、半山类型
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网纹,以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部分器物的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为的重要作品。
五、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

彩陶艺术

女娲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天神用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至用藤子搅拌泥浆,甩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两个史实:一是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二是其时人类已经能熟练地制造陶器。
马厂塬遗址戊区
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捏制或用轮制而成,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图案,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
人类在伴随着相对定居的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对再生的向往。
艺术史的历程告诉我们,任何时期的优秀艺术都是人类"远观诸物,近取诸身",取舍创造并加以发展的产物,从留下的贝壳项链,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类装饰自己,美化和赞颂人本身,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每一个原始民族都有文身的历史,而彩陶艺术是人类文身艺术在器形上的表现方式。它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生命的赞颂。
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

文化特征

庙底沟类型大口深腹罐
,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流域一带。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衰落以后,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论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 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马家窑文化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文化价值】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晨曦中最绚丽的,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观赏价值】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导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马厂类型陶器
【收藏价值】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的价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50%,随葬品中可达80%,而且成型与装饰技术也至为发达。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人发现此类文化遗存以来,一直处在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中。有关中国古代彩陶是本土发生还是西方传入的课题的研究使之声望日隆,其富丽神秘的图案及多变的造型也令艺术家爱不释手。但无论对这些问题作出怎样的诠释,马家窑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让后人垂涎了。

特殊类型

马厂类型是仰韶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距今约4100—4400年,因首次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墓地而命名。为突出,器形与半山类型有很多相似,但更多样化,如四耳盆、腹部带突出钮的单耳筒形罐,以及人头形器口的罐等,均为马厂类型所新创。彩绘用黑、红两色。纹饰有、旋涡纹、菱形纹、人形纹、贝形纹、、大三角纹、方框纹及象征性的等。但半山类型多见的则渐趋减退。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