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河塬遗址

姚河塬遗址

共 4080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2017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展宁夏彭阳县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姚河塬遗址,陆续开展了专题调查、考古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小型墓地、宫殿建筑基址、铸铜作坊区、道路、水网等遗迹,出土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骨角器、象牙器、蚌贝饰、原始瓷器、刻辞甲骨等珍贵遗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姚河塬城址航拍图
2020年3月~2021年1月,发掘了姚河塬遗址铸铜作坊区,面积600平方米,发现房址、窑址、炉子、水渠、灰坑、窖穴、掺和料堆积,出土陶范、坩埚残块、铜渣、骨器、石器的铸铜相关遗物,整个铸铜遗址产业链基本完整。

遗址特点

综述
姚河塬城址分布图
姚河塬城址地处六盘山(陇山)东麓泾水流域上游,坐落于泾水支流红河源头处的李儿河、小河、大河汇流切割的三角形台塬地上。姚河塬城址面积约92万平方米,可分为内城和外城,是西北地区首次发现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都邑城址,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
城墙
城墙位于姚河塬城址区中部,呈南北向,残存长约300米、宽约6米、残高约1米。城墙的西侧为护城壕,城墙和护城壕将整个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护城壕于城址的内城北侧呈东西向,在内城西北部向南折转成南北向,整体呈曲尺形,最后向南连通小河。城墙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情况:第1层,浅黄褐色粉沙土,土质较致密,略呈水平状堆积,遍布发掘区,厚0.14~0.32米。出土陶片、近代瓷片、瓦片等;第2层,黄褐色粉沙土,土质较致密,略呈水平状堆积,遍布发掘区,厚0.1~0.34米。出土铜镞、陶片、瓦片、近代瓷片等。城墙墙体及其倒塌堆积叠压于该层下;第3层,黄褐色粉沙土,土质较疏松,呈水平状分布,厚0.42~0.56米。出土陶片、动物骨骼等;第4层,黄褐色粉沙土,土质较疏松,厚0.68~0.89米。出土陶片、动物骨骼等。已揭露的墙体长9米、宽约6.28米。城墙的倒塌堆积叠压于第2层下,为土质致密的黑色夯土块,宽约4.16~6.18米、厚1米。自西向东呈西高东低的斜坡状堆积,坡度较缓,在10~20度之间。城墙发掘区的地层内出土了少量遗物,主要有陶片、铜镞、石块、动物骨骼等。出土陶片的可辨器形有鬲、罐、瓮等,年代多属西周,部分或可晚到汉代。
铸铜作坊区
姚河塬城址铸铜作坊区位于第Ⅰ象限的内城东北部,墓葬区的南侧,夯土建筑基址(疑为宫殿区)的东北侧,面积约4200平方米。总计出土陶范一千余块,可分为容器范、车马器范、工具范等,另有刻刀、磨石、石刀、骨锥等铸铜工具以及熔渣、炉壁、范泥、鼓风嘴等遗物出土。铸铜作坊区的相关遗迹主要是围绕作坊区中部的一个大型储水池和一条东西向的水渠(G2)分布,水渠的沿用时间较久,有过三次清淤行为。铸铜相关活动就是围绕着水渠的南北两侧以及中部的储水池来开展的。以水池为中心的东部区域水渠南北两侧分布有较多的过火烧结面、炉子等遗迹。在水渠北侧距离远一些的区域主要是大型的取土坑、羼和料堆积区、澄泥堆放区、烘范窑、临时性工棚、储泥坑、废弃陶范填埋坑等。在水渠北侧似是由东南向西北布设的功能区,形成一条紧凑的操作链。作坊区的沿用时代为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偏晚阶段。
墓地
姚河塬城址发现4处墓地,全部集中在内城东部的边缘区域。东北部和正东部各有1处墓地,属高等级墓葬区。东北部台塬下和东南部亦各有1处墓地,仅零星发现几座被破坏的小型墓葬。东北部高等级墓葬区已全部清理完毕,其余3处墓地各清理了1~2座墓葬。
城址东北部高等级墓葬区,位于第Ⅰ象限东北部,共有墓葬42座,其中西周墓葬39座。西周墓葬按规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其中“甲”字形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大型墓各2座、中型墓12座、小型墓23座。另有马坑6个、车马坑4个、祭祀坑2个。西周时期的墓葬均为南北向,有熟土二层台,大、中型墓一棺一椁或两棺一椁,小型墓仅一棺,大、中、小型墓葬普遍使用了垫木。墓主肢骨散乱,墓室内普遍铺设朱砂,腰坑内殉狗。大、中型墓有殉人,整个墓地殉牲普遍,殉牲动物种属有马、黄牛、山羊、绵羊、雉、犬、兔等。墓地中部有四组互相连通的墓葬,这种连通状况仅存在于墓葬的上半部分,有狭窄的过道相通。是西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较为特殊。各墓之间不存在打破关系,属于同时下葬,通过古DNA等方面的分析,证明是一组家族墓葬。从墓葬规模及出土遗物来看,可能分属于四代诸侯国君的墓葬。姚河塬城址第Ⅰ象限高等级墓葬区内的马坑、车马坑从北、东、南三个方向绕着墓地的外围呈弧形分布,西侧为一段南北向的壕沟,应为墓地的兆沟。所有墓葬均没有超出马坑、车马坑、兆沟的范围,形成了一个由马坑、车马坑、兆沟组成的封闭茔域范围。
城址东部高等级墓葬区在城址东部边缘台塬地的断崖上部区域,跨越第Ⅰ、Ⅱ象限,共发现墓葬33座,属于高等级墓葬区,多属3米×4米的规模,大多为东西向有序埋葬,未见打破关系。清理了两座墓葬,和东北部已发掘的墓葬一致,均为一棺一椁,有熟土二层台,腰坑内殉狗,可见乱骨葬、碎物葬习俗。
城址东南部墓葬区,姚河塬城址普通人群的墓地,2018年在城址东南部第Ⅳ象限内发现5座墓葬,多已遭村舍建设破坏。
第Ⅳ象限发掘区
第Ⅳ象限位于城址区东南部,2019年因春耕整地,破坏了部分遗迹,随即开展抢救性发掘,清理了灰坑、房址等。2019PYⅣF2位于第四象限东南部,房址堆积的上部已被推土机破坏近2米深。F2坐南朝北,是一座带门道地穴式与窑洞相结合的房址,按照功能区可分为门道、地穴式居室、窑洞、储藏室四部分。F2整体平面形状呈南北向不规则长条形,南北长约17.3米、东西宽约5.3米。门道位于房址西北角,呈长条形,北高南低呈斜坡状,侧壁较直。南北长2.8米、东西宽0.6米、深0.5~0.92米。地穴式居室口大底小,四壁较直稍向内倾斜,壁面较为粗糙。底部四周呈斜坡状,中部较平。底部南北长13.83~16.83米、东西宽0.5~3.5米、深1.25~2.85米。窑洞位于房址南侧,从地穴的断面横向掏挖而成,进深约3米、宽0.3~1.5米、高0.7~1米。窑洞内从洞口至尽头的东壁下地面上有三处小坑,小坑直径分别为0.5米、0.3米、0.15米,各坑间隔0.6米,坑内皆有石块出土。储藏室位于房址东北角,呈长条形,长3.6米、宽0.5~1米、深2.1~2.85米。储藏室南侧开口与居室北部相连,北壁、西壁较直,西壁表面较平整,经过人工修整,东壁略向内倾斜,壁面凹凸不平,南壁较低,呈缓坡状延伸至储藏室底部。在储藏室西壁下的北端与底部相接处有一进深0.6米、宽0.3~0.9米、高0.6~0.9米的拱形小龛,小龛壁面和底部较平整,龛底与储藏室底部齐平。F2出土遗物数量较丰富,种类有陶器、骨器、石器、铜器、无字卜骨、带刻辞骨铲等。

文物遗存

甲字形墓葬出土青铜车器有轭、衡末饰、轴、軎、毂、伏兔、泡饰等,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甲骨文等。中型墓葬有棺椁、腰坑殉狗,出土鼎、觯、泡等青铜器,瓿、豆罐等原始瓷器,柄形器、鱼、蝉、螳螂等玉器。骨簪、骨梳、骨珠,费昂斯珠、绿松石、玛瑙珠等。小型墓仅有一棺、腰坑殉狗,随葬陶器鬲、罐等。遗址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2块,总计发现文字约50余字。

所获荣誉

姚河塬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姚河塬遗址入选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3年11月,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入选“宁夏十大考古发现”。

研究价值

姚河塬遗址的挖掘显示了遗址等级和地位,属于某一西周封国的都邑遗址,弥补了文献的不足,证明西周王朝对西部疆域的管理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模式。姚河塬遗址为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姚河塬西周城址也反映了西周王朝在经略西北过程中的策略。姚河塬西周城址中存在人群融合、民族杂交的迹象,还拥有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以及象牙器、瓷器、玉器、绿松石等奢侈品的交流获取网络。这些都表明,生活在这里的农耕人群与游牧人群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包容、彼此交流的。

历史意义

姚河塬西周城址的发现填补了王朝在西北地区管控经营的模式。姚河塬西周城址军事属性明确,其如同一座军事桥头堡,帮助周王室控制整个区域。
姚河塬西周城址的发现,有力实证了西周王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控。该城址拥有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有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以及以甲骨文为代表的特殊文化产品。这些发现说明了西周王朝对疆域的管理与地区一样,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的模式。
姚河塬城址遗址存续到了早期,贯穿整个西周历史,这进一步证明了周人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强有力地控制着西部疆域。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姚河塬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姚河源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姚河村北部。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姚河源遗址,路程约23.5千米,用时约34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