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窑遗址
洪州窑遗址
共 170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4
历史沿革
1977年11月,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洪州窑窑址。
1979年秋冬,江西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对其进行首次考古发掘。
1992~199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丰城市博物馆联合对洪州窑遗址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基本探明洪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同时,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7处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窑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4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丰城市博物馆联合对地处清丰山河畔的丰城市石滩镇港塘村陈家山洪州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进一步了解了洪州窑早期东汉、三国时的瓷业面貌,澄清了印纹硬陶、原始青釉瓷、褐釉瓷与青釉瓷之间的关系。
遗址特点
洪州窑遗址均分布在江西省丰城市境内赣江流域或与赣江流域相通的药湖岸畔的山坡、丘陵冈埠以及清丰山溪河底及东岸的缓坡地带,地理上以赣江为纽带,基本连成一体。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480平方米,从各窑址发掘采集出土的遗物看,同时期的风格相同,特征大体相同,不同时期的具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演变关系。各遗存的烧瓷时间有先有后,总体上看,从赣江东岸的清丰山溪一带向赣江西岸发展,由赣江西岸向药湖及内河支流发展,但都与赣江相通。
丰城洪州窑历经东晋、南朝直到隋唐,是一处延续烧造时间较长的瓷窑。罐、壶、钵、盘、碗等各个时期都有烧制,其基本形制也延续下来。遗物中盘是该窑最具特色的一种器物,敞口,有大有小,均为小平底足,足稍内凹,盘心施弦纹数道,内刻莲实纹,这类盘在江西曾有不少出土,都是该窑的产品。只有一类盘心印以蔷薇花、梅花、宝相花等穿插组成的圆形图案,这种盘南北各地的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盏托的形制与盘相同,唯盘心凸起一圈,以承托茶杯。碗的形制多样,一种深腹碗,口微敛,平底足,器体呈大半球形,有的器身刻划莲瓣纹,纹饰凸起,分单层、双层,或仰覆莲瓣等,刻法各异。它与刻莲实纹盘一样,具有南朝至隋代时期瓷器的特征。瓷砚为圆形,周有水槽,砚面凸起或下凹,下承以三五个蹄足,具有南朝至隋代瓷器的风格。隋代典型器物之一的高足盘,浅形,下承以喇叭高圈足,丰城窑中也有大量烧制。高足杯为浅碗式,下承以高喇叭形圈足,杯心印有兰花纹,也应与高足盘一样,具有隋瓷的特征。另一种深腹高足杯,下承以细喇叭圈足,杯口沿施凹弦纹两道,此种器物在江西清江隋墓中曾有出土,形制、釉色也十分近似。唾壶的足径一般均大于口径,器型稳重,也是隋代瓷器中的常见之物。窑瓷器釉色有青绿、黄褐或酱紫等色。由于胎质比较粗糙,因而在坯胎上先上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施釉,烧成后瓷釉一般明亮,青中泛白,玻璃状透明。多数器物釉层开细小纹片,有垂釉现象。
丰城洪州窑的窑炉是依山而建的龙窑,窑床倾斜度为150°~190°,窑向北偏东30°,长18米,宽1.8米。出窑瓷器的青绿釉色尚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不稳定。
丰城洪州窑瓷器的装饰,有褐色斑点排列成连珠状装饰以及刻划花、印花和捏塑等多种手法。常见的纹样有莲瓣纹、莲实纹、梅花、水波、篦纹、弦纹等,还有柏树、蔷薇、宝相花等,莲瓣有单瓣、重瓣之分,有时与莲实纹同时装饰一件器物,有时各种花纹穿插组成各种图案。
洪州窑遗址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洪州窑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容,对于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制瓷工艺,尤其是进一 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芝口瓷等烧造工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1996年12月19日,洪州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1993年,洪州窑考古发现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