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联合创作 · 2023-08-03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上下四层。

炳灵寺石窟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

文化

文化特点

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其不论是西秦的骠悍雄健还是北魏的秀骨清像,还是北周的珠圆玉润还是隋唐的丰满夸张,或者是宋代的求变写实,都采用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写神的传统技艺。它们是佛教观念、信仰、情绪的物化艺术形式。其造型和雕饰,既笼罩着神奇的宗教气氛,又极富有现实的生活情趣。

建筑特点

炳灵寺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侧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炳灵寺以下寺最为壮观,窟龛造像凿于大寺沟右侧峭壁上,长2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幢盖纵横,濒临黄河,气势庄严。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窟龛183个,大小石雕像近800尊,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唐代作品约占三分之二,艺术造诣精湛,造型丰满潇洒,富有朝气和生命力。

历史

建筑历史

炳灵寺石窟的开凿历史可上溯到“晋泰始年”,即公元265年。

1962年在窟中的第6龛发现有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的墨书题记,此外,还在僧人供养像中发现有“大禅师昙摩毗之像”的题记。

炳灵寺石窟又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其间包括吐蕃王朝时期、确斯罗藏族政权时期及其后藏传佛教的长期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寺。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炳灵寺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主要景点

第169窟

第169窟,是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也是炳灵寺石窟的精华所在。它坐落于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上方,龛内塑一佛二菩萨像,佛像造型生动,表情丰富;前额宽而圆,双眉细而弯,两眼大而长,鼻梁高嘴唇薄,神情庄重,外着半披肩袈裟,结跏跌坐于莲花台上;衣纹线条自然流畅,富于动感。

第126窟

第126窟开凿于北魏,平面方形、低坛基、穹窿顶窟。此窟造像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风格,雕造精湛,并有延昌二年(公元513年)造窟题记,是具有代表性的北魏洞窟。

第6窟

第6窟创建于北周,是炳灵寺石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南北两壁雕菩萨立像各一尊,均戴宝冠,前胸敞开,披巾于腹前交叉下垂,着长裙,手执净瓶、念珠等法物。壁上绘有宝树、千佛。宝树上下连续,形成竖格,千佛在两树之间,如同在广阔茂密的树林中静坐修行。

第3窟

第3窟始建于唐代,明代重绘。此塔是对于殿堂内佛帐的模仿,此塔整体及细部均具有初、盛唐的风格,是研究唐代建筑和佛教石窟形制的重要实物资料。另外,塔顶正中有印度佛塔中常见的覆钵形。

景点指南

最佳游览时段

四季皆宜

用时推荐

1小时以上

营业时间

9:00—18:00,16:00停止入场

地址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县南35公里处

交通

自驾交通:从永靖县出发,全程58.2公里,途经S230,再沿当前道路行驶19.4公里即可到达。

门票/收费

50元/人(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

联系方式

0930-8879057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