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起来的。建有主城门和阳、永泰、清远、武定四座,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乾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文化
建筑特点
大同古城墙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轮廓呈方形。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城墙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
历史
建筑历史
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平城由宫城、京城(都城)、郭城组成。“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在今大同城北关外。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镇城。城墙四角建角楼,西北角有“乾楼”,高大瑰丽,为“大同八景”之一。
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大同城进行了全面修治。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去西安; 途径大同,曾登东街太平楼,总览大同城, 看到城墙、城楼、角楼、望楼,历代的寺庵道观、楼阁亭台,丹柱瓦顶金碧辉煌的建筑,以及井然有序的大街小巷,不禁赞叹“大同可谓福地宝城”。
文物保护
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一行来大同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
为古城大同诸多古建筑留下了珍贵图籍和文字资料,是中国近代以来用科学的方法向世人展示大同文物古迹的第一人。
2008年,大同市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复兴,历时8年的大同古城墙实现全面合拢。修复后的古城墙雄伟壮观,因为梁思成留下的资料十分详细,所以修复的古城墙还原度极高。
主要景点
关城
明大同府城不是独立的城池,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同城的防御能力,分别在府城外东、南、北三面各建有关城。天顺年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南小城而积0.44平方公里,城门四座,东曰迎晖,南曰永和,西曰永丰上均建有阁楼,万历二十年南小城北门楼改建文昌阁。经过增修使其布防设施更加完善。如今修复后的关城面积14917平方米,形成了一座文化活动广场。
乾楼
乾楼,城墙西北角楼,是五檐十字歇山顶木构建筑。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故称“乾楼”。其台基高1.6米,楼高43米,建筑面积2083平方米,是古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乾楼战时可利用其外凸和高大的建筑特点辅助作战,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墙下进攻。
雁塔
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雁塔。雁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位于大同南城墙之上。与云路坊同属文庙建筑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塔身下部为三层八面青石砌座,青石座以上是塔身。第一层辟有两门,其它六面各镶碑碣一块。高0.96米,宽0.57米。上刻历代举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处,以激励后人勤奋学习、金榜题名而名垂千古。
推荐玩法
大同古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2008年对城墙进行了修复,因梁思成的文献资料提供了详细依据,因此保证了建筑的原真性,非常值得一去。修复后的古城墙雄伟壮观,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