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全面实施“13458”科学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据初步测算(在地原则),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86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443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980美元。
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882万元,同比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476962万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25756万元,同比增长10.2%。第一、二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产业保持稳步增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1:63.7:30.2,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5.4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煤矿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能耗过高和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仍较大。
二、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4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农业总产值88447万元。同比增长9.5%。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实现产值35155万元,占40%;畜牧业实现产值50315万元,占56.89%,比重与去年基本持平。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17440吨,比上年增长7.4%。其中夏粮32937吨,比上年增长81.8%。粮食播种面积基本平稳,夏粮种植面积继续下降。油料种植面积4974亩,总产量544吨,分别比去年下降2.2%和2.3%。蔬菜种植面积14232亩,总产量37886吨。分别比去年增长6.8%和10.9%。大棚蔬菜仍保持大幅增长,全年种植面积4786亩,总产量16468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16%和86.1%。
水果获得丰收,果园面积持续下降。水果总产量24630吨。比上年增长7%。其中苹果17189吨,比去年增长82.7%。
林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30公顷,通道绿化273公里,铺开生态园林村建设20个,植树32万株,“以煤换绿”生态补偿绿化示范基地2000多亩。
畜牧业保持高速增长。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落户高平,给我市的生猪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生猪年末存栏344860头,增长15.1%。其中能繁母猪38167头,增长23.7%。羊年末存栏32822头,下降7%。家禽年末存栏594628只,下降14.6%。肉类总产量达到46801吨,增长18.9%,牛奶产量956吨,下降44.7%,禽蛋产量6885吨,下降11.4%。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村新增网通电话用户8404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433户,新增网通宽带用户1500户。140个村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36个村对村级公路进行了改造,18个村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完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3000立方米,秸秆气化工程4处3400立方米,建设8-10立方米户用沼气200户,全市共有2000余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
乡镇企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83780万元,比上年增长28.28%;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个数达到16个,比上年多3个。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75815万元,比上年增长31.0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8%,比上年减少2.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84727万元,比上年增长32.96%;年末固定资产净值达到141537万元,增长27.45%。乡镇企业年末从业人数比上年新增2257人,达到72609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40703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8526万元(按属地统计口径),增长30.8%;产品销售率96.52%,比上年同期提高1.8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比上年增长13.9%,焦炭增长6%,氮肥增长296.3%,精甲醇增长382.5%,软饮料增长34.5%。(见表2)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1222.5万元,比上年增长42.1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27029.6万元,比上年增长66.02%,集体企业49615.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3%。煤炭、焦炭、化工、饮料和金属制品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19894.4万元、26701.7万元、185222.9万元、30550.9万元、33639.7万元,分别增长11%、76.27%、200.83%、19.05%和24.07%。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2006年,按照国家统一的加权平均法计算,我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4.19,比上年提高16.08个百分点,纳入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中有六项高于全国平均标准值。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18897.2万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实现利润81433.9万元,同比增长42.8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6486.3万元,占总量的47.51%,同比增长33.89%。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5个,亏损面与同期持平,亏损额261.7万元,同比下降58.45%。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259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1255万元,增长0.2%;实现利润总额2028万元,全行业扭亏并实现较大盈利。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408万元,比上年降低32.7%。其中,城镇投资82705万元,下降58.5%;农村投资78703万元,增长121.4%。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0918万户元,降低86.1%。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一产稳长、二产趋落、三产强升”的态势。第一产业投资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投资103646万元,降低50%;第三产业投资49062万元,增长84.5%。城镇投资分行业看,煤炭、炼焦、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49676万元,增长133.7%;冶金工业投资2888万元,增长381.3%;交通运输业投资11039万元,增长100.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2548万元,增长839.5%;化学原料制造业投资47494万元,降低70.6%。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683万元,比上年增长7.9%。商品房竣工面积61496平方米,增长213.6%,商品房销售额12225万元。其中,现房销售额占96.8%,期房占3.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1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2.2%;新增固定资产67243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3%。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公路建设取得新成果。投资9500万元,全长3.98公里,主线宽59.5米的长晋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竣工。全市通油行政村达到100%,同时100%的乡镇、99%的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
全年完成客运量281万人,客运周转量10460万人公里,货运量2503万吨,货运周转量57819万吨公里。
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09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47公里,市公路176公里,乡村公路770公里。公路密度115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政、移动通信业稳步增长。邮政部门全年完成业务收入1636万元,增长19.8%。电信业完成业务收入4969万元,略低于上年。移动通信业务收入8660万元,增长8.3%。固定电话用户92175户,移动电话用户73284户,全市电话机拥有量16.5万部。百人拥有电话机34部。
六、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754万元,比上年增长18.0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80509万元,增长16.0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4919万元,增长24.63%;其他行业零售额13326万元,增长23.4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3092万元,比上年增长11.54%;集体经济零售额21056万元,比上年增长9.83%。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2个,实现零售额16779万元,比上年增长13.73%,增幅比限额以下贸易企业低2.9个百分点。年末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4个,全年营业收入2859万元,较上年有所下降。
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投入工程建设资金502万元,建成生活日用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各1个,新建电子商务中心和电子平台各1个,乡级农家店9个,村级农家店103个,年配送能力达到4200万元。
市场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大幅增长,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财政职能在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决算达到17403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实现96912万元。剔除煤炭资源价款60150万元,可比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113888万元,比上年增长32.14%,增收2.7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6762万元,比上年增长27.77%。一般预算实际支出59788万元,增长29.5%。支出中,个人部分为27018万元,比上年增长23.81%。
金融机构门类齐全。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102个。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96个,分别是国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1个、工商银行及分支3个、农业银行及分支10个,中国银行及分支4个,建设银行及分支4个,晋城市商业银行高平支行1个,农村信用社及分支45个,邮政储蓄11个;证券类金融机构1个,为大同证券营业服务部;保险类金融机构5个,分别是人保、人寿、大地、太平洋、永安。全市金融从业人员1183人。
金融机构存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2523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6.13%,绝对额净增212454万元。其中储蓄存款达到665660万元,较上年末增长15.19%。财政存款猛增468.95%,净增71915万元,为上年末的5.69倍。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35661万元,比上年增长9.43%,净投放贷款37559万元,只有2005年的近一半。各项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37725万元,比上年增长20.35%,当年净放贷23289万元。短期贷款中其他短期贷款猛增,达到9079万元,比上年增长461.1%。
保险业稳步增长。全年各项保费收入达到14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8.9%;支付各类赔偿2516万元,比上年增长4.2%。
八、文化、体育、教育与卫生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工作。我市的九莲灯、刺绣、高平秧歌已向省里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高平鼓书、面塑、剪纸向晋城市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旅游开发进一步加快。投资53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羊头山、定林寺、丹朱岭等景区的基础设施;成功举办了晋城市社会各界公祭炎帝活动。
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41个村建了篮球场,28个村建了全民健身园,29个村有文体活动中心。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较大突破。到年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42所,在校学生数33201人,比上年减少540人;毕业生数11785人,比上年增加49人;招生数11298人,比上年增加48人。各类小学255所,比上年减少了15所,在校学生数48231人,毕业生数7942人,招生数6848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
基础教育进一步夯实,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底,全市共建成计算机学校81所,高标准多功能教室31个,装备多媒体教室52个,开通了“教育城域网”。本科达线人数703人,比上年净增166人,其中:北京大学1人,清华大学2人。
民办教育得到发展。2006年底,全市共建成民办高中4所,初中3所,小学1所,幼儿园8所,艺术培训中心4个。
基础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市直医疗单位床位使用率达75%,周转率为80%。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达87.5%,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2.35%,孕产妇死亡率35.39/10万,婴儿死亡率5.26‰。
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继续加强。大力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参合人数达到37.9万人,参合率达92.04%,全年补偿农民99204人次,补偿金额达1353.71万元。全年共完成6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完成59个甲级村卫生所和80个高标准卫生村建设。
九、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
由于我市新投产的几大战略投资项目能耗水平较高,节能降耗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据晋城统计部门根据在地原则对我市能耗情况进行的初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为177.77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67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5.75%。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实施了以防污、治污为主要内容的“蓝天碧水”工程。市区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0天,比上年增加25天。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达到48.57万人。人口出生率10.08‰,人口自然增长率3.92‰。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6.7%,城镇化比率比2005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8元,增长10.96%。全年国有与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达到43532万元,增长29.9%;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6121元,增长26.2%,绝对额净增3344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168元,增长24.96%。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达到17182元,较上年增长28.1%;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0642元,较上年增长7.3%。据测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09元,比上年增长14.8%。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到年底,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6.3、25.65平方米。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全面实施“13458”科学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据初步测算(在地原则),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86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443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980美元。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882万元,同比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476962万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25756万元,同比增长10.2%。第一、二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产业保持稳步增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1:63.7:30.2,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5.4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2 |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煤矿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能耗过高和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仍较大。二、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4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农业总产值88447万元。同比增长9.5%。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实现产值35155万元,占40%;畜牧业实现产值50315万元,占56.89%,比重与去年基本持平。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17440吨,比上年增长7.4%。其中夏粮32937吨,比上年增长81.8%。粮食播种面积基本平稳,夏粮种植面积继续下降。油料种植面积4974亩,总产量544吨,分别比去年下降2.2%和2.3%。蔬菜种植面积14232亩,总产量37886吨。分别比去年增长6.8%和10.9%。大棚蔬菜仍保持大幅增长,全年种植面积4786亩,总产量16468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16%和86.1%。 | RAG-ES | 2024-09-12 |
水果获得丰收,果园面积持续下降。水果总产量24630吨。比上年增长7%。其中苹果17189吨,比去年增长82.7%。林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30公顷,通道绿化273公里,铺开生态园林村建设20个,植树32万株,“以煤换绿”生态补偿绿化示范基地2000多亩。畜牧业保持高速增长。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落户高平,给我市的生猪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生猪年末存栏344860头,增长15.1%。其中能繁母猪38167头,增长23.7%。羊年末存栏32822头,下降7%。家禽年末存栏594628只,下降14.6%。肉类总产量达到46801吨,增长18.9%,牛奶产量956吨,下降44.7%,禽蛋产量6885吨,下降11.4%。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村新增网通电话用户8404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433户,新增网通宽带用户1500户。140个村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36个村对村级公路进行了改造,18个村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完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3000立方米,秸秆气化工程4处3400立方米,建设8-10立方米户用沼气200户,全市共有2000余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 | RAG-ES | 2024-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