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围绕年初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坚持以发展为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负面影响,战胜了春夏秋连续三季的特大旱灾,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深化改革、高昂市区经济龙头和科教兴市等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十五”计划有了一个较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累计创造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3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1.8亿元,与上年相比负增长2.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9.9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9.7%.从经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5.8:45.3:28.9调整优化为2001年的23.8:46.6:29.6,二、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并逐步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第三产业,在1999年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基础上,2001年其规模迅速扩大到超出第一产业19.5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全部新增加的22.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产业为14.7亿元占65.9%,其中工业增加值就占81.6%,可见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尤为明显,并且挑起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大梁;三产业新创造的增加值共8.7亿元占39%,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一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重要力量。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已经走上以二产业为主、三产业和一产业共同推动的轨道。
在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行政机构以及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物价水平仍在负增长区间运行;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四是县市间、市区与县域间、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农业
面临历史罕见的春夏秋连续三季的特大干旱,全市自始至终坚持抗旱夺丰收、在抗灾中抓调整,以“家门口”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种养比重,推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大灾之年农业仍取得了较好收成。
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43.85万吨,比上年减产15.25万吨,减幅为5.9%;棉花总产量为3.98万吨,比上年增长5.9%;油料总产量虽然比上年减少5.4%,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产量为37.99万吨;茶叶产量比上年增长2.5%达到14567吨,水果(含果用瓜)产量为23.83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其它经济作物如蔬菜、烟叶、糖料等均较上年略有增长。
牧业生产继续发展,林业形势看好,渔业保持稳定。全年累计出栏肥猪241.24万头,肉类总产量27.8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2%;全年出笼各种家禽2039.9万只,增长3.4%;禽蛋产量为8.4万吨,增长8.3%;全年蚕茧产量比上年减少4.0%为7818吨。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1.43千公顷,零星植树2573万株,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板粟、油桐籽、油菜籽和乌桕子产量分别为23158吨、3342吨、3797吨和3012吨。全年水产品产量为27.7万吨,比上年增长0.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积310.14千颂,其中水田227.3千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78978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4.99万吨,使用农膜6650吨,农药18244吨,农用柴油71179吨;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0.2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59.09千公顷;特别是长江干堤和黄广大堤项目建设投资的加大、长孙堤的加固、金檀、白莲灌区、策湖、黄草湖、官桥泵站等一批续建工程量进一步加强,为全市避灾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国有和国有控股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工业2001年共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有工业完成产值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86.3亿元,增速为16.6%;集体工业完成产值45.3亿元,增长11.5%;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49.7亿元,增长14.8%;三资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增速为20.9%;全市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53.8亿元,增长15.5%;农村工业完成产值61.1亿元,增速为17.3%;;轻工业完成产值91.6亿元,增长21.2%,重工业完成产值70.5亿元,增长9.1%,轻重工业之比由2000年的1:0.86发展变化为1:0.77。
在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回升。被调查的706家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减少12%,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33.1%;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7亿元,创利税总额12.14亿元,实现利润3.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27.5%和24.7%;完成工业增加值5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工业产销率为97.33%,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41749元/人提高到45454元/人,净提高3705元/人,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总指数为118.86,国有亏损企业全年共扭亏1109.4万元,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1.5百分点。
全市全年工业生产用电量127399万千瓦时,比上年多用电11753万千瓦小时,增长10.16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继续向前发展。全市建筑业全年共创造当年价增加值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共有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44家,年末从业人员5.7万人,建筑企业全年创利润总额0.86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2.8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325.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施工竣工率为68.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扩大内需、重点项目建设和国债投资项目对全市投资的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有力地支撑了黄冈经济的发展。
200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92.3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国有投资完成45.68亿元,集体投资完成13.55亿元,私人投资完成33.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4.8%和2.8%;国有、集体和个人多元化共同投资格局已经形成,在全部投资中,国有投资占49.5%、集体投资占14.7%、私人投资占35.8%;在国有投资中,基建投资完成22.06亿元,技改投资完成14.33亿元,房地产及其它投资完成9.29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负增长2.7%、增长14%和19.1%;集体单位投资中,农村集体投资增长3.7%,而城镇集体投资增幅却高达1.3倍,改变了过去“城镇减农村增”的局面;私人投资中,城镇和农村增速基本稳定,分别为2.2%和3.5%。全年投资率为26.92%,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鄂黄长江大桥已全线合拢,长江干堤已完成投资4.52亿元,黄广大堤已完成投资7.08亿元,长孙堤加固等一批重点续建项目进展有序,江北高等级公路建设有新进展,红安、英山、浠水、蕲春农网改造工程全部完工,黄冈中学扩建工程、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开发等一批工程如期完工或正在建设之中。
五、交通、运输健康发展
200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总长度567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783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89公里和479公里;年末拥有载客、载货汽车共7710辆;公路客运量为4870万人,货运量为609万吨,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为253095万人公里和42216万吨公里;全市航道里程达522公里,共有水运码头152个,各种轮驳船1147艘,水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369万人和616万吨,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为2432万人公里和151202万吨公里;全市铁路线路总长度316公里,铁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335万人和173万吨,交通运输秩序良好,基础设施稳步改善,大别山腹地公路、团黄高速公路、红麻高速公路、江北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下巴河大桥的动工兴建、鄂黄长江大桥的全线合拢,以及整个路网建设的加强,都为黄冈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邮电通信日新月异。全市全年共实现计费邮电业务总量5.95亿元,比上年净增1.04亿元,增长速度为21.2%。
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59.3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3.2万门,城乡电话用户分别发展到27.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4.7%,移动电话用户和国际互联网用户分别发展到15.4万户和3.44万户,比上年增长1.14倍和1.2倍多,全市124个乡镇办全部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电话的村4198个,占97.6%;全市电话普及率为7.68%,即平均每百人拥有7.68部电话,其中市话普及率为21.94%;邮政全年报刊发行总量10182万份,全市邮电局所已发展到174个。
六、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整个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商品流通秩序较好,购销两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假日时限的延长,“假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消费稳步增长的亮点,特别是首届中国黄冈东坡文化旅游节、大别山科技节等节会的成功举办,采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进一步激活了消费品市场。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市、县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26.86亿元、35.05亿元和55.02亿元,增速分别为11.5%、26.3%和1.6%。在全部消费品零售额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83.9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为11.34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为21.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个、12.8个和10.1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受“9.11”事件和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虽然黄冈外贸出口曾一度受到冲击,但出口创汇形势稳定,利用外资形势看好。全市全年海关统计外贸出口总额为9768万美元,与上年相比,负增长6.3%,全年实际利用外3150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64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0%和1.4倍多。
在国内外贸易保持繁荣的同时,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年末全市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8.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4%,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1年,全市财政收入继续增长,财政收支基本平稳。财政收入增长5.8%,达到21834万元,其中,上划中央收入比上年下降1.6%为4043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7.3%达到177702万元;全年财政总支出为287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支授农业生产支出6184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支出3610万元,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81240万元。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5.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4.8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5.82亿元和1.7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83.56亿元,其中,工业贷款20.03亿元,商业贷款73.51亿元,农业贷款22.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86亿元、减少1.23亿元,增加3.5亿元和0.9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43.04亿元,其中,定期储蓄113.1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3.64亿元和19.22亿元。金融机构存贷差额由上年末的28.29亿元缩小为8.36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步增强,全市全年保险总金额为164.35亿元,保费收入达到3.04亿元,保险赔付支出为1.26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86.97%、16.03%和44.8%。
八、科教文卫、广播电视和体育
2001年,全市共有科技开发机构385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600人,其中,县级以上科技开发机构45个,科研人员734人。全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5个,取得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项目72个,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42个。专利批准量80件,技术市场交易合同额13100万元,一年一度的大别山科技节成效显著。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1.21万人,普通中学371所,在校学生48.71万人;小学3414所,在校学生83.1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1%;共有幼儿园95所,在园幼儿7.06万人;全市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大专学校共3所,在校学生共1.8万人;黄冈中学扩建工程的完成,标志着黄冈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阶段。
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广播听从6783万人,覆盖率为93.86%;电视观众682.98万人,覆盖率为94.5%,卫星地面接收站共1321座,广播电视职工人数已达3168人,又有一批贫困落后山村在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中相继通广播电视。
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年末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站)2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6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共拥有各类藏书96万余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510个,电影观众达260万人次,全年出版各类报纸9850万份;中国首届黄冈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较好地展示了黄冈;全市共有22个涉外饭店;全年共接纳8100名大陆以外的游客到黄冈旅游观光,共创外汇收入92万美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市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市第一人民医院已跻身全国三等甲级医院行列,全市已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69个,其中医院31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已达21418人,共有医生8149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已达13701张。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2001年,全市共举办县级以上体育运动会36次,参加人数0.85万人次;举办乡镇级体育运动会324次,参加人数1.68万人次;实际参加体育达标活动学生数101.6万人;全市体育场地已发展到4546个;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建市以来,黄冈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2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已达35.6平方公里,城市行政区域面积376.2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2.05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68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90公顷;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520.7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总长度123.4公里,全年日均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3万吨,全年供水总量已达3695万吨;全年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8030万立方米;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388辆,出租汔车数已达596辆。
十、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年末在岗职工32.85万人,在岗职工年初平均工资比上年增加399元达到5254元;全年共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5万余人,城镇居民失业率为3.5%;全年享受最低居民生活保障人数已达7.82万人,社会救济人数减少为66.8人。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总人口722.73万1人,乡村人口540.1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75.88万人,女性人口346.8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92;年末总户数共188.67万户,其中乡村户数134.54万户;年内出生人口52111人,人口出生率为7.21;年内死亡人口34893人,人口死亡率为4.83,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8。全市人口密度为414人/平方公里。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大旱之年仍较上年有所增加,达以2083元,实属来之不易。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十二、龙头经济
市区龙头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全年共创造现价国内生产总值28.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比全市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可比价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增长15.9%;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为9.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7亿元,增速高达35.4%;完成财政收入1.99亿元,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快7.4个百分点达到12.9%;零售物价总指数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达到10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个百分占为99.7。
注: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1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围绕年初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坚持以发展为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负面影响,战胜了春夏秋连续三季的特大旱灾,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深化改革、高昂市区经济龙头和科教兴市等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十五”计划有了一个较好开局。一、综合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累计创造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3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1.8亿元,与上年相比负增长2.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9.9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9.7%.从经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5.8:45.3:28.9调整优化为2001年的23.8:46.6:29.6,二、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并逐步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第三产业,在1999年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基础上,2001年其规模迅速扩大到超出第一产业19.5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全部新增加的22.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产业为14.7亿元占65.9%,其中工业增加值就占81.6%,可见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尤为明显,并且挑起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大梁;三产业新创造的增加值共8.7亿元占39%,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一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重要力量。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已经走上以二产业为主、三产业和一产业共同推动的轨道。 | RAG-ES | 2024-09-10 |
在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行政机构以及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物价水平仍在负增长区间运行;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四是县市间、市区与县域间、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二、农业面临历史罕见的春夏秋连续三季的特大干旱,全市自始至终坚持抗旱夺丰收、在抗灾中抓调整,以“家门口”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种养比重,推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大灾之年农业仍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43.85万吨,比上年减产15.25万吨,减幅为5.9%;棉花总产量为3.98万吨,比上年增长5.9%;油料总产量虽然比上年减少5.4%,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产量为37.99万吨;茶叶产量比上年增长2.5%达到14567吨,水果(含果用瓜)产量为23.83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其它经济作物如蔬菜、烟叶、糖料等均较上年略有增长。 | RAG-ES | 2024-09-10 |
牧业生产继续发展,林业形势看好,渔业保持稳定。全年累计出栏肥猪241.24万头,肉类总产量27.8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2%;全年出笼各种家禽2039.9万只,增长3.4%;禽蛋产量为8.4万吨,增长8.3%;全年蚕茧产量比上年减少4.0%为7818吨。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1.43千公顷,零星植树2573万株,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板粟、油桐籽、油菜籽和乌桕子产量分别为23158吨、3342吨、3797吨和3012吨。全年水产品产量为27.7万吨,比上年增长0.4%。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积310.14千颂,其中水田227.3千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78978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4.99万吨,使用农膜6650吨,农药18244吨,农用柴油71179吨;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0.2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59.09千公顷;特别是长江干堤和黄广大堤项目建设投资的加大、长孙堤的加固、金檀、白莲灌区、策湖、黄草湖、官桥泵站等一批续建工程量进一步加强,为全市避灾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