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6-01-01 00:00

桂阳县统计局

2007年3月12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和各种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富裕桂阳、文明桂阳、平安桂阳”目标,大力实施“环境立县、开放兴县、强工富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桂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GDP756849万元,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550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11228万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64071万元,增长13.3%。一、二、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9.7%、60.3%和30%,分别拉动GDP增长1.1、6.9和3.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4:41.1:34.9。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439元,增加1548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36096万元,增长14.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91554万元,增长16.8%,占GDP的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其中97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7259万元,增长1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2%,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9.9%,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340.25%,比上年提高22.87个百分点。全年共启动工业项目3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个,共完成项目投资9.76亿元。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投资2.79亿元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46个。全县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创产值32544万元,增长55.65%,实交税金778万元,增长65.1%;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40个,带动农户12万户。打造“桂阳金叶”品牌成效显著。全年共投资7500余万元用于烤烟基础设施建设和烟水配套工程,烤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烤烟合同种植面积20万亩,其中高标准优烟开发面积18.9万亩,收购烟叶57.3万担,实现烟叶特产税7185万元。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绿城、旅游文化新城”目标,加大县城建设投入和管理力度。县城投资3亿元启动新改扩建市政工程重点项目21个,县档案中心、县法院、商业步行街三期工程陆续交付使用,武装部搬迁、电影院改建、园艺新区商居楼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镇化水平37.03%,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县城绿化率达46.7%。非农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为44.26%,比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稳步推进。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全年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52.7万元,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学生54024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学生读书难问题;投资2726万元改造2条25公里通乡公路和54条157公里通村公路;投入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资金6931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308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800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065人、4649人、2002人;投资485万元建成农村沼气池1613座,投资60万元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面积1604平方米;投资36万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工业缺乏大企业、大品牌支撑,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5.95亿元,同比增长3.8%。粮食播种面积55.56千公顷,增长1.5%,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6.52千公顷,增长0.1%;小麦播种面积0.28千公顷,下降3.4%;薯类播种面积8.79千公顷,下降3.1%;玉米播种面积3.97千公顷,下降6.8%;油料种植面积3千公顷,增长3.3%。粮食总产量32.2万吨,比上年增长0.8%;烟叶45107吨,油料7655吨,增长2.9%;水果81799吨,增长6.7%;蔬菜27.83万吨,增长10.2%。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9.4:8.4:26.3:4.3:1.6,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56千公顷,增长1.5%,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5.57千公顷,增长3%,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2.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3千公顷,增长3.3%;药材种植面积0.99千公顷,与去年持平;烟叶合同种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85千公顷,增长10.2%。

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县畜牧业增加值4.76亿元,同比下降1.2%。全年出栏肉猪77.18万头,增长0.1%。猪肉产量54024吨,增长0.1%;牛肉产量980吨,增长0.7%,羊肉产量614吨,增长7.2%;禽肉产量4011吨,增长3.6%;水产品产量14000吨,下降5.3%。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共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03亿元,增长48%,其中烟水配套工程投入6931万元,7.79万亩烟田基本实现排灌自如和田园化;投资2726万元完成54条通乡通村公路148公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亿元,启动各类大小水利工程1.1万处,其中治理病险水库31座;投资4700万元改善农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新建沼气池1613口,农业机械总动力324299千瓦,增长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2006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91554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87259万元,增长1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2%。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投资约3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子龙、黄沙坪“大三角”工业区域和欧阳海大坝矿产品加工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吸引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的良好硬件设施。县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企业65家,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的66.3%,年产值147520万元,占整个规模工业企业78%。矿业经济有声有色。打造铅锌加工基地,实施产品就地深加工,形成了以铅锌、锰业、石墨、金银、高纯铋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提高废渣、废水及尾矿的回收利用率,银星冶炼、申湘回收、锐驰矿业、兴达环保等一批典型的循环经济工业企业迅速崛起。2006年循环经济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综合能耗下降7%,节约标煤1万吨,节水400万吨。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53.6万吨,下降12.5%;硫铁矿17.8万吨,增长114.2%;水泥36.7万吨,增长13%;白银21.5万千克,增长152.5%;发电量7645万千瓦时,增长29.3%;企业用电量3.2亿千瓦时,增长23.6%。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县97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9%,比去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40.25%,比上年提高22.87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8941万元,比上年增长48.56%;利税总额106779万元,增长28.49%。

建筑业低位运行。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9674万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3万元,下降26.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28万平方米,增长6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506万元,增长14.2%,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9630万元,增长0.0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0916万元,增长38.2%;国有投资59108万元,增长27.1%,非国有投资181438万元,下降2.7%。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139678万元,增长8.3%,房地产开发17479万元,下降18.4%;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311万元,下降16.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6079万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240万元,增长1.6%;年内新开工项目76个,竣工项目79个。

工业项目投资有所提高。全年5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4763万元,增长9.2%(包括非农户工业项目投资),占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的比重为55%。按行业分:采掘业投资58102万元,增长26.1%;制造业投资40701万元,增长42.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5960万元,下降28.2%。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投资3亿元启动新改扩建市政工程重点项目21个,县档案中心、县法院、商业步行街三期工程陆续交付使用,武装部搬迁、电影院改建、园艺新区商居楼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关镇政府搬迁、园艺南区及五云观东路等项目全面启动。

生产能力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发电机组7065千瓦,输电线路总长度70816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4.5万吨/日。新增通乡公路25公里,通村公路157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7亿元,增长14.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零售额10.22亿元,增长15.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75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47亿元,增长15.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93亿元,增长18.6%,其他行业零售额2.57亿元,增长1.9%。3家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5.45亿元,增长34.6%;大型超市达10个,其中:年内新增2个,商品成交额6400万元,增长15.2%。小车、住房、通讯器材等新兴行业成为新一轮消费热点。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经济贸易有新的进展。全年共引进并启动招商引资项目63个,新批外资合同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2950万美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3012万美元,增长16%;内联引资项目63个,完成到位内资98123万元,增长22.6%;新增项目注册资本金2.3亿元,增长50%;外贸出口总额达925万美元,增长40.6%。外派劳务118名。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有新突破。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桂阳旅游业的知名度。全县旅游人数达53.46万人次,增长53.53%,实现旅游总收入4.03亿元,增长77.53%。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社会货运量8378万吨,增长28.1%;客运量6911万人次,增长24.92%;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728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09%;旅客周转量188767万人公里,增长27.1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9776万元,增长5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072万元,增长24.3%;电信业务总量4654万元,增长12.1%;移动业务总量20925万元,增长54.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88243户,比上年增加2286户,电话普及率9.6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1802户,增加16829户,互联网用户9127户,增长17.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6569万元,同口径增长2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506万元,同口径增长14.9%,上划中央“两税”16398万元,增长43.39%,上划中省所得税1665万元,增长18.42%。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7.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0504万元,增长11.18%;非税收入17164万元,增长53.25%;税收收入占比重为53.25%,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68317万元,增长25.17%,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保障。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89亿元,同比增长3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67亿元,新增6.52亿元,同比增长24%;企业存款余额7.13亿元,新增3.1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3亿元,新增4085万元,同比增长3.75%。中长期贷款余额2.36亿元,新增994万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4.46亿元,同比下降16.3%:其中工业贷款3690万元,下降71%,农业贷款1.7亿元,下降18.4%,商业贷款2971万元,增长98.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9.54亿元,增长4%,现金支出156.8亿元,增长4%,收支相抵,净回笼7.27亿元,增长13%。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142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699万元,增长38.5%;财产险收入1443万元,增长21.5%。各项赔付支出1192万元,下降21.7%,其中:人身险业务赔款支出310万元,下降62%;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882万元,增长24.7%,保险业务综合赔付率为23.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用709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04%。制定科技发展项目22项,其中科研计划项目5项,星火计划项目2项,推广计划项目13项,列入省级计划项目2项,市级项目3项。完成技术合同334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9542万元。取得省先进水平以上科研成果5项。全县14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创产值71696万元,增长39.95%。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开通了“96318”科技服务热线和科技信息“户”联网中心,服务“三农”水平提高。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5所,在校学生29528人,下降23%,毕业生15362人,招生数6993人,初中教育完成率99.97%,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全县共有民办教育机构66所,占全县学校的14.5%,在校学生14420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6.1%(包括民办幼儿园);全县拥有普通小学408所,在校学生59943人;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38人;全县3320人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2413人,其中专科1240人,本科1173人(二本以上上线458人),上线率分别达37.3%和35.3%,考生录取1406人,录取率达44%;全年初中、小学辍学率分别为1.81%和0.14%,小学毕业升学率98.2%,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2006年,我县成功创建了全省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欢乐广场”和“广场电影”活动深入开展。旅游节开幕时,成功举办了由黎明、汤灿、徐怀钰等港台及大陆众多明星倾情献艺的大型明星演唱会。文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全年共创作上档次、艺术含量较高的各类艺术作品500件以上。三人舞《山妹的梦》荣获“全国少年儿童风采展示赛”大奖,并于9月17日赴韩国首尔参加第二届中韩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赢得韩国在场观众赞赏。在郴州市第四届艺术节上我县创作的8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独唱《都说桂阳美》、《走阳山》和舞蹈《阳山的月亮》获一等奖。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机构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6万册,接待读者6万人次,借阅书刊5.2万册次。开通桂阳电视台图文信息频道,实现广播电视大覆盖大联网,全县人民都能收看到桂阳电视台的节目,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52个,卫生工作人员216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57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446张,村村有医疗卫生室。年末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51.9万人,参合率83.6%,个人筹资519.3万元,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就医19710人次,累计补助金额1883万元。

体育事业异彩纷呈。开展了“济生堂杯”少儿围棋赛、桂阳县女子健美操比赛、“财税杯”和“安康杯”职工篮球赛、“统征杯”女子接力赛、全县性中小学生运动会9次,举办了老年人门球、象棋、钓鱼、乒乓球等比赛活动20余次,全民健身活动热情高涨。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我县运动员共获金牌33枚、银牌23枚、铜牌21枚,其中李萍一人夺得金牌13枚。在市级以上群体体育比赛活动中,我县荣获全市第二届处级领导干部比赛女子乙组金牌1枚;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牌1枚、铜牌1枚;全省残疾人运动会金牌5枚、银牌1枚;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银牌1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2个,总投资415.3万元,工业废水、废气达标率都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治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5.01%和13.04%。目前,我县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全成型。烟控区面积达14.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噪声达标区面积14.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2.47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24.07万户,总人口80.03万人(按省市统计局根据每年开展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核定),比上年末增加3400人,其中农业人口64.9万人,非农业人口15.4万人,城镇人口29.64万人,乡村人口50.39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84‰,下降0.98个千分点,死亡率3.9‰,下降0.06‰,自然增长率为6.95‰,下降0.11个千分点,全县人口计划生育率91.98%,比上年提高0.75个百分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继续深入,全年共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24万元,437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其中9名享受省定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年末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9.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11.2%。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2006年,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8554元,比上年增加2006元,增长12.1%,其中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18848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1.9%。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83元,增长10.2%,其中:工薪收入5940元,居民经营性净收入2388元,分别增长6.92%和15.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78元,增加110元,增长2.6%,其中:工资性收入1525元,增长31.8%,家庭经营性收入2513元,下降11.3%。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08元,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554元,增加657元,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24元,增加30元,人均交通通讯支出632元,增加12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25%;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6辆,家用电脑12台,彩色电视机128台,空调12台,固定电话80台,移动电话154台;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3元,下降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4%,下降5.7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49辆,彩色电视机96台。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71平方米,与去年持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6.27平方米,增加0.63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216元,人平增加799元,增长23.4%。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全县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0672人,增加3065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4633人,增加200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0190人,增加1800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701万元,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4.47万元。全县享受低保待遇的人数11991人,最低生活保障金1100万元;全县共投入救灾资金254万元,基本保证了灾区群众的生活需要。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核实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6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时光轴

RAG15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桂阳县统计局2007年3月12日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和各种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富裕桂阳、文明桂阳、平安桂阳”目标,大力实施“环境立县、开放兴县、强工富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桂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一、综合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GDP756849万元,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550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11228万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64071万元,增长13.3%。一、二、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9.7%、60.3%和30%,分别拉动GDP增长1.1、6.9和3.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4:41.1:34.9。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439元,增加1548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36096万元,增长14.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RAG-ES2024-09-11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91554万元,增长16.8%,占GDP的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其中97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7259万元,增长1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2%,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9.9%,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340.25%,比上年提高22.87个百分点。全年共启动工业项目3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个,共完成项目投资9.76亿元。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投资2.79亿元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46个。全县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创产值32544万元,增长55.65%,实交税金778万元,增长65.1%;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40个,带动农户12万户。打造“桂阳金叶”品牌成效显著。全年共投资7500余万元用于烤烟基础设施建设和烟水配套工程,烤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烤烟合同种植面积20万亩,其中高标准优烟开发面积18.9万亩,收购烟叶57.3万担,实现烟叶特产税7185万元。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绿城、旅游文化新城”目标,加大县城建设投入和管理力度。县城投资3亿元启动新改扩建市政工程重点项目21个,县档案中心、县法院、商业步行街三期工程陆续交付使用,武装部搬迁、电影院改建、园艺新区商居楼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镇化水平37.03%,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县城绿化率达46.7%。非农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为44.26%,比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RAG-ES2024-09-11
和谐社会稳步推进。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全年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52.7万元,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学生54024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学生读书难问题;投资2726万元改造2条25公里通乡公路和54条157公里通村公路;投入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资金6931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308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800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065人、4649人、2002人;投资485万元建成农村沼气池1613座,投资60万元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面积1604平方米;投资36万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工业缺乏大企业、大品牌支撑,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较困难。RAG-ES2024-09-11
浏览 7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