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

联合创作 · 2023-07-22 09:43

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其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性气候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在太原文庙成立。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当时政府拨款修缮馆舍建筑,原馆面积扩至9万平方米。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山西公立图书馆遵照山西省政府颁发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山西公立图书馆原址及所有图书物品,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并创办了月刊《山西民众教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随之沦落日军手中,几经易手、更名,文物藏品遭受惨重损失。日军接管省立民众教育馆后,将其更名为太原图书馆,附设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冈部队管理。之后又先后易手日军舞兵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代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2月,由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伪山西省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日军从全省各地掠夺书籍、文物等以充馆藏,并且将一些珍贵文物、书籍运至日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阎锡山委任王仲元为接收委员,恢复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经整理统计,有中外文书籍16万册,古物有史前暨商周秦汉等至明清各代名贵珍品9240件。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将兵工厂设于民众教育馆馆址文庙,博物馆工作被迫中断,馆舍建筑和藏品再遭劫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由人民解放军太原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博物部,先后接收民众教育管、省政府、太岳区移交及个人捐赠的大量文物,藏品总数增至13000余件,图书17万册。

1951年,按照“以改造原有博物馆为主”的方针,对原有陈列内容和藏品管理进行了改造和整顿,加强宣传教育功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清除旧时代影响。

1953年9月,山西图书博物馆与太原文物馆合并,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人员编制增至70余人。

1956年,山西省博物馆按照地志博物馆模式陆续完成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基本陈列,并对公众开放。

20世纪60年代初,从北京琉璃厂等处购回了部分零散文物和敦煌隋唐写经卷和名家书画数十种,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种类。李宗仁先生通过当时华北局和文化部捐赠傅山先生“锡予寿王诗”绢本十二条屏。马林先生及其家属先后捐甲骨片二百余片,张筱横先生捐一百五十二卷赵城金藏。

文化大革命期间,博物馆陈列和藏品被列为“封资修”或“四旧”受到批判,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艰难维持。

1971年11月,山西省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

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博物馆与太原电解铜厂密切合作,总计拣选文物一千余件,抢救了大批珍品。其中有商代“速父戊卣”和西周“康生豆”等珍贵青铜器;从西周至明清历代货币达三十余吨,极大丰富了馆藏古币的数量和质量。钱自在先生捐献珍贵文物一百一十件,其中元代顾安《凤竹图》轴、元代日本髪僧金绘《祗园大会图》卷均为孤品。

1986年,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国家级文物馆。

1992年,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

1997年,山西省博物馆新馆项目批准立项。

2001年,山西省博物馆新馆奠基。

2003年5月,新馆展览方案定稿。

2004年,新馆建成,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同年8月,陈列设计工程启动。

2005年1月8日,“晋魂”陈列在新落成的馆址举行预展。同年9月26日,基本陈列“晋魂”正式向公众开放。

2006年5月,山西博物院承办“2006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论坛”。

2019年7月27日,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中国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

建筑

建筑构造

山西博物院占地面积1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平方米。总平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的构图手法,东西轴线为主轴线,南北轴线为次轴线。4层高的主馆位于主次轴线的交会处,形成对称的格局,4座角楼衬托着主馆。

主要展厅

独立展厅总述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基本陈列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吉光光华”为主题,分“华夏印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部分,展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历史文化专题展

历史文化专题展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展览组成。

艺术专题展

艺术专题展由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展览构成。

馆藏精品

馆藏精品综述

山西博物院共有藏品5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藏品主要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考古出土和百年来的征集积累,尤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

西周晋侯鸟尊

西周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西周晋侯苏钟

西周晋侯苏钟共两件,一件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铣间距12.9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该编钟总计16件,其余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16件钟上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铭文全部为錾刻,西周青铜器首见。

新石器时代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彩陶罐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1989年芮城县金胜庄村出土。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侈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体型硕大,器形完整无缺。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北齐红陶牛

北齐红陶牛高35厘米。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出土。陶牛体格雄健,牛头高昂,脖颈坚挺,犄角冲天,佩戴有络头、璎珞和杏叶等。四肢有力的叉开、支撑着强壮的躯体。神态威猛,生动写实,匠师对牛的刻画,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还显然得益于对动物的细致观察。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最大璜长15.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整个玉组佩展开长达2米,纹饰多用双勾技法,工艺精湛。下端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动活泼。

商玉鸮

商玉鸮高6.9厘米,宽3.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商代遗物。玉质透亮,圆雕,鸮体躯正面羽翼近似方形,应是屏翅俯冲向猎物时的姿态。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