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

共 3096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
少昊陵遗址,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修建,并雕刻少昊石像及石栏等。宋政和元年(1111年)重修,陵墓用10000块方石修砌而成,俗称万石山。
少昊陵遗址,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石坊。清乾隆六年(1741年)改陵上石室为黄瓦小庙。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谒陵时,又下令曲阜知县孔传松种植柏树421棵,桧树4棵,形成现今的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护文物古迹,对少昊陵遗址进行过三次重修。
景灵宫遗址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在宗仁宗天圣年间遭火灾,旋即修复。宋徽宗政和年间,金世宗大定年间,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多次重修。此后再没有关于景灵宫的记载,大约在元代末期或明代初期景灵宫被毁,现存遗址已埋在地下。地表现存宋元石刻及大量建筑构件。
1970年,少昊陵遗址西80米处发掘出大量的石斧石铲陶钵,经专家鉴定,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973年,旧县北关村农民建房深挖地槽时发现少昊陵遗址。
1985年,山东省鲁城堪探队对景灵宫遗址进行钻探,在距地表0.5米左右发现大面积夯土,文化堆积层厚约2.7米,并发现排列整齐的铺地砖及柱础石,地表及地下均可采集到宋时的砖、板瓦、简瓦等。

遗址特点

少昊陵遗址南北长231米,东西宽90米,面积约1.7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17间,碑刻26通,古树391株。少昊陵神道南北长172米,宽24米。陵园由南至北依次为宫门、享殿及东西配房、祭祀陵墓等。
景灵宫遗址位于少昊陵南侧,东西宽196米,南北长318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元末毁于战乱,地表现存宋元石刻及大量建筑构件。

主要建筑

少昊陵

综述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
古代帝王的墓葬称之为陵,因少昊为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故名曰少昊陵。随着后世对少昊帝的祭祀,少昊陵也不断地扩建与重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谒陵时,下令曲阜知县孔传松种植柏树421棵,桧树4棵,形成现今的规模。建国后,为保护文物古迹,进行过三次重修。
少昊陵石坊神道
少昊陵石坊神道位于少昊陵石坊的前部,宋真宗修建陵园时建立神道,两旁翠柏古树。少昊陵石坊为石质,立于高台之上,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石坊四柱三间。中间额坊上刻火焰,中额刻“少昊陵”三个字。柱为八角形,以石鼓夹抱,柱高于额坊。
少昊陵陵门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
少昊陵陵门三间,三门,无斗拱,绿瓦悬山顶,两侧接陵园墙垣。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清乾隆年间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
少昊陵享殿
少昊陵享殿五间,前出廊,无斗拱,绿瓦悬山顶。享殿始建于宋真宗年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殿内有神龛及木刻贴金“少昊金天氏神位”牌主,神龛上方悬挂乾隆皇帝手书的“金德贻祥”匾额。
万石山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
少昊陵万石山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大修少昊陵墓,叠石固之,并雕刻了石像、石栏置于石台之上。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将陵园四周用2662块磨光石块修砌起来,为形容用石块之多,故称之为万石山。此陵墓底大上小,呈棱台形,陵墓阔28.5米,坡高15米,上顶方11米,其形状称之为东方金字塔。顶上面有小室一间,东、西、北三面为墙,南面设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清乾隆三年(1738年)改建为黄瓦庙堂,内供宋宣和年间刻汉白玉少昊像。

景灵宫

寿丘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寿丘
典籍所载,多以曲阜为黄帝的出生之地,传说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曲阜。寿丘位于曲阜旧县村东,是一座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土丘。宋真宗帝“推本世系,遂祖轩辕”,以轩辕皇帝为赵姓始祖。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诏曲阜县更名为仙源县,将县城迁往寿丘之西,兴建了景灵宫奉祀黄帝。“祠轩辕曰圣祖,又建太极宫祠其配曰圣祖母。越四年而宫成,总一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广壮丽罕匹。于是琢玉为像,龛于中殿,以表尊严,岁时朝献,如太庙仪,命学老氏者侍祠,而以大臣领之”。当时的景灵宫各种殿、宫、门等1320间,规模宏大;玉琢成像,富丽庄严;祭祀时用太庙礼仪,等级最高。

文物遗存

出土遗物
1973年,少昊陵采集遗物有:红陶夹砂钵一件,手制,扁凿式高腿三足,浅腹,圆底,敛口,腹上涂红衣。夹砂红陶小鼎二件,凿式足,稍垂腹,小口,手制。夹砂灰红陶杯一件,手制,平底,圆腹,直口,由腹下稍内收。其它还有鼎足、石斧、鹿角残件等。此遗址东南约60米处,在少吴陵神道南头沟内,1963年发现穿孔石铲二件,曲背石一件,还有其它陶片。1985年,景灵宫遗址采集到宋时的砖、板瓦、简瓦等。
寿丘石碑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石碑
寿丘石坊上刻有“寿丘”二字,是集汉礼器碑的汉隶而刻。在旧县村东,327国道北侧立有“黄帝诞生处”石碑,折而向北行,迎面是寿丘石坊,神道北端为三间大门,灰瓦歇山顶,仿宋代建筑风格而建。门内为照壁,壁后一泓碧水,两块巨碑并峙,东西隔水相望。碑前有重修记碑,碑文有“肃立碑前,仰望云际。寿丘石碑原来有4块,据杨奂《东游记》(1251年记)记载:“大碑四,谚云‘万人愁’者是也。而二碑广二十有二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十有三尺,阔如之,厚四尺,龟跌十有八尺。二碑广二十有四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有十有八尺,阔十有六尺,厚四尺,龟跌十有九尺。一在城之外,一在城之内。无文字,意在垂成而金兵至也”。现仅存两碑。

历史文化

少昊
是史前传说中的五帝之首。《帝王世纪》讲:“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颜师古讲:“云阳在曲阜,邑人谓今陵居一丘为云阳山”。《兖州府志·帝迹志》载:“少昊金天氏……黄帝之子玄嚣也……隆居江水,邑于穷桑,……登帝位,都曲阜。冢在云阳,即今曲阜东北二里,即今少昊陵也”。曲阜为少昊肇邑建都安葬之地,故古史通称曲阜为少昊之墟。《史记·周本纪》载:“少昊之墟,曲阜也,在鲁城”。
黄帝
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记载:“母曰附宝,之效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也就是后人所称为轩辕黄帝。

研究价值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是宋代以来纪念黄帝和少昊的重要场所,对研究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制度、宋代石刻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规模宏大,在中国祠庙和宫殿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于研究中国古史,以及宋代时期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为弘扬民族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5年,景灵宫遗址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遗址碑
2006年,少昊陵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城东旧县村的东北高阜之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曲阜市政府开车前往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路程约7.2千米,用时约18分钟。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