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

共 161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46

历史沿革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结构,时称“龙兴”。
唐会昌二年(842年),灭佛塔;大中元年(847年)重建,改“龙兴”为“圆果”。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重修。
北宋元丰元年(1077年),被“雷火”焚毁;元丰二年(1079年)重修;崇宁元年(1102年),又建阿育王塔。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元兵南下,阿育王塔再毁。
金天会元年(1123年),遭兵革;天会六年(1128年),再加修葺;金兴定二年(1218年),州人举火焚塔。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阿育王塔改建为砖塔。
明宣德三年(1428年),朝廷敕修;正统十二年(1447年),盖塔廊二十六间;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东西两廊;成化十二年(1476年),砌台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修。
清康熙十二年(1694年),阿育王塔补修。

建筑特色

结构

特色

阿育王塔全塔比例和谐,稳健挺拔,轮廓秀美,叠涩精致,素净雅丽,砖雕技艺高超,是中国元代喇嘛塔之佳作。
阿育王塔

历史文化

塔名溯源

阿育王是前三世纪古印度的国王,因其缔造者的家族属于孔雀氏族,其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前270年,阿育弑兄即位后,连年发动战争,以武力实现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建立起古印度史上一个庞大的帝国。阿育王脾气暴躁,残忍嗜杀,使其逐渐感悟忏悔,遂洗心革面,放下屠刀,加入了僧团。为示虔诚,阿育王将佛教尊为“国教”,下令在全国兴建佛寺。在他的推动下,当年净饭王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孔雀帝国得到发展。为了表示对佛教三宝的敬仰,阿育王曾先后三次把整个国家布施给佛教事业,然后再以珍宝赎回。在他即位的第十七年,组织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结,促使佛教走出印度,走向了世界。
据说,为弘扬佛法,阿育王将原来分属八国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建塔八万四千座用以供奉,所建之塔均以“阿育王塔”称之。由于阿育王广布佛塔的影响,后世所建的同类型塔也多以“阿育王塔”名之。所以,阿育王塔只是一个泛称,中国各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均有同名者。
代县的阿育王塔又称“代州塔”,简称“代塔”。在古代阿育王塔有其自己的独特名字,隋称“毘阇”“龙兴”,唐称“圆果”,明清因之。

建造原因

代县古时处于汉蒙接壤的边地,于是代州阿育王塔的兴建就又有了安抚民心,缓和民族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寓意。蒙元统治者分析了代塔在雁门关内外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于是代州阿育王塔塔在蒙古人的天空下得到重建,在至元十五年(1275年)重新屹立在了雁门大地。忽必烈也分析了代州塔的毁因,故将阿育王塔敕建成了砖塔,且建得雄浑大气、建得挺拔稳健,以显示蒙元国祚永久。由于蒙古人对喇嘛教情有独钟,代州塔自然被建成了喇嘛塔,即覆钵式。
在历经劫难,屡次涅磐后,阿育王塔由木制变为了砖质,由“汉塔”变为了喇嘛塔,几个轮回后又几近回归了印度“阿育王塔”的本来面目。因为中国所有形式的塔中惟有喇嘛塔是最接近于印度“卒堵波”,也就是最早的“塔”的雏形的。

文物价值

阿育王塔蕴藏了供后人破译的较多历史信息,是一座历代帝王心中的“政治塔”;是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塔”;也是一座佛教徒信仰尊崇的“圣塔”;更是一座雁门关内外民众心中的“宝塔”。
阿育王塔与五台山明代大白塔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承袭关系的代表性实物,白塔造型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阿育王塔与北京妙应寺大白塔共为中原地区今存喇嘛塔早期作品之实例和典范。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阿育王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修补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国保碑

旅游信息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