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市各项事业得到了稳定协调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为72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速度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51亿元,比上年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30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24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人均GDP达到1333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3:40.2:33.5调整为24.5:41.9:33.6。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2006年,全市市场价格整体平稳,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两种价格总水平上涨均没有超过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1.5%,其中居住类、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衣着类指数物价指数分别为105.0%、102.9%、102.6%、100.3%、100.8%、10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和娱乐文化教育用品类物价有所下降,其指数分别为99.4%、97.9%。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高于农村0.3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101.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14.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
八件实事指标全面达标。2006年全市承担的省8件实事22项指标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建成通村公路、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扩改建乡镇敬老院等13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占全部任务的59.1%;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增加15%、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及时到位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9项指标完成达标,占全部任务的40.9%
全市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企业自主增长和创新能力不强;节能降耗压力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二、农业
种植业面积有所调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91.4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5%。棉花种植面积61.56千公顷,增长0.62%。糖料种植面积3.46千公顷,增长8.12%。油料种植面积241.81千公顷,下降0.79%。蔬菜种植面积82.38千公顷,增长2.23%。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新农村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43.92万吨,比上年增长6.71%。油料产量41.06万吨,增长3.92%。棉花产量10.17万吨,增长10.95%。糖料产量15.51万吨,增长8.06%。烤烟产量0.65万吨,增长8.93%。茶叶产量1.02万吨,增长6.28%。水果产量69.59万吨,增长14.24%。蔬菜产量178.09万吨,增长5.39%。肉类产量61.77万吨,增长1.14%。牛奶产量0.85万吨,下降1.01%。水产品产量34.60万吨,增长6.4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6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0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为15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5%。轻工业完成增加值为15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4%;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3.77%,比上年提高34.18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616 %,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9.8%,比上年降低0.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34亿元,比上年增长45.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12%。
建筑业生产形势转好。2006年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全市房屋施工面积达846.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房屋竣工面积达511.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5%。商品房竣工面积260.1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跨区)19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含跨区)15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投资按经济类型分(不含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66.1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6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78.14亿元,比上年增长59.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1亿元,比上年增长67.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基础设施投资54.03亿元,增长17.3%。其中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42.42亿元,增长36.3%,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78.5%。通讯投资、教育投资、卫生投资总计9.30亿元,比上年降低11.0%。年内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0.5万千瓦。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5.16亿元,增长17.7%;县及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78亿元,增长13.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为201.14亿元,增长15.1%;餐饮业为29.41亿元,增长14.3%;其他行业为5.39亿元,增长15.2%。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6.18万辆,比上年增长15.04%,私人汽车保有量3.19万辆,比上年增长24.4%。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招商引资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实际引进外资1.51亿美元。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3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18家,占新批项目总数的54.5%。全市合同外资额为2.15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56.1%。第二、三产业为外商投资的重点行业,第一产业实际到位外资500万美元,占全市实际到位外资总额的3.3%;第二产业实际到位外资8241万美元,占54.4%;第三产业实际到位外资6402万美元,占42.3%。2006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119.92亿元,同比增长25.1%。引进内资项目491个(含续建项目)。全市实际引进内资达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项目有261个,比上年增加29个,同比增长12.5%。
对外贸易低位徘徊。在国家外贸政策不断调整、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下,2006年我市对外贸易运行艰难、低位徘徊,对外贸易总额仅1.48亿美元,同比下降3.1%,其中出口额1.02亿美元,同比下降2.7%,进口额0.4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8%。三资、民营企业仍是我市对外贸易的主力,2006年实现对外贸易额为1.37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92.9%;其中出口0.9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0.5%,进口0.4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98.3%。三资企业占据进口主导地位,全年进口0.4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5%;民营企业则占据出口主导地位,全年出口0.5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3.9%。
旅游业继续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34.31%。国内旅游收入31.37亿元,入境旅游收入1400万美元。接待海内外游客586.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2%。接待国内旅游者578.95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7.66万人次。
七、交通和邮电
运输邮电仓储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公路及水路客运量1.4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0.1%,客运周转量59.6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货运量0.69亿吨,比上年增长14.4%,货运周转量76.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0%。公路线路年末里程达17036公里,比上年增长1.2倍,其中高速公路为133.3公里。
2006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19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1.77亿元,同比增长14.8%;电信业务总量为16.4亿元,同比增长12.8%。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为294.52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09.9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6.1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3.7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4.98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4.12万户,增长42.8%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机构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本外币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45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71%,其中企业年末存款余额为69.43亿元,增长14.06%。金融机构本外币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273.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9%,其中本外币短期贷款为191.72亿元,增长9.1%;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为80.40亿元,增长11.13%。
保险事业发展迅猛。全市已有保险公司10家,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各有5家。全市保费收入11.98亿元,同比增长11.85%。赔付额为2.76亿元,比上年下降2.75%。
年末全市上市公司2家,股票市价总值38.0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年末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2.35 万人,同比增长23.0%;中等职业学校70所,在校生7.74万人,同比增长6.0%;普通高中58所,在校生12.1万人,同比增长2.0%;初中学校252所,在校生20.30万人,同比下降10.0%,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54%,同比上升0.04个百分点;普通小学1051所,在校生30.79万人,同比下降5.0%;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315人,同比增长2.0%;幼儿园在校生6.83万人,同比增长8.0%。
综合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拥有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万台(件)。地震台站6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7个。
科技研究开发有较大进展。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55.18亿元,同比增长9.2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7.98亿元。年末专利申请达400件,同比增长20.0%,授权专利达220件,同比增长5.0%,签订技术合同48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中心)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5个,纪念馆1个,广播电台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电视台11座,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4%,拥有有线电视用户61.8万户,同比增长14.4%。档案馆1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5.4万卷(件)。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65个,医院、卫生院27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18万张,比上年增长7.28%,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4312张,增长14.1%。卫生技术人员1.82万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4874人。全市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个,卫生技术人员548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9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5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市)4个,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73.75万人,增长262.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组织了综合运动会1次,单项比赛7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92次,其中上千人活动35次,参加人数达20.05万人。全市体育基础设施得到发展,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438万元,其中室外全民健身公园、广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6万元,室内全民健身基础设施262万元,年末全市有体育场3个,体育馆11座,运动场137个,游泳池14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回升。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607.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2.18万人。全市男性人口311.85万人,增长0.68%;女性人口295.89万人,增长1.10%。0——18岁人口103.46万人,18——35岁人口157.61万人,35——60岁人口253.92万人,60岁以上人口92.7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1‰,同比上升0.5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9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9%,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49元,比上年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438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8.15万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职工有39.39万人,增长3.79%,离退休人员18.76万人,增长5.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35万人,增长106.6%。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8.87万人,增长7.9%,其中职工有24.79万人,增长7.5%,退休人员有14.08万人,增长8.7%,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14.58万人,增长5.56%,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下降到0.2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433张,收养人员达4597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12.16万人,全市有城镇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17个。全市发行福利彩票1.34亿元,筹措福利资金0.13亿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烟尘控制区29个。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61.3平方公里,增长4.3%。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18.9平方公里,增长27.6%。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万公顷。
全年市城区(武陵区及德山开发区)总用水量达0.70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生活用水0.4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9亿立方米。
全市已发现矿种90种,24种矿产已查明资源储量,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7种,非金属矿产13种,水气矿产2种。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2006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常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市各项事业得到了稳定协调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为72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速度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51亿元,比上年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30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24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人均GDP达到1333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3:40.2:33.5调整为24.5:41.9:33.6。 | RAG-ES | 2024-09-10 |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2006年,全市市场价格整体平稳,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两种价格总水平上涨均没有超过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1.5%,其中居住类、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衣着类指数物价指数分别为105.0%、102.9%、102.6%、100.3%、100.8%、10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和娱乐文化教育用品类物价有所下降,其指数分别为99.4%、97.9%。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高于农村0.3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101.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14.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 八件实事指标全面达标。2006年全市承担的省8件实事22项指标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建成通村公路、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扩改建乡镇敬老院等13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占全部任务的59.1%;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增加15%、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及时到位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9项指标完成达标,占全部任务的40.9% | RAG-ES | 2024-09-10 |
全市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企业自主增长和创新能力不强;节能降耗压力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二、农业 种植业面积有所调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91.4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5%。棉花种植面积61.56千公顷,增长0.62%。糖料种植面积3.46千公顷,增长8.12%。油料种植面积241.81千公顷,下降0.79%。蔬菜种植面积82.38千公顷,增长2.23%。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新农村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43.92万吨,比上年增长6.71%。油料产量41.06万吨,增长3.92%。棉花产量10.17万吨,增长10.95%。糖料产量15.51万吨,增长8.06%。烤烟产量0.65万吨,增长8.93%。茶叶产量1.02万吨,增长6.28%。水果产量69.59万吨,增长14.24%。蔬菜产量178.09万吨,增长5.39%。肉类产量61.77万吨,增长1.14%。牛奶产量0.85万吨,下降1.01%。水产品产量34.60万吨,增长6.4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6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0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为15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5%。轻工业完成增加值为15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4%;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3.77%,比上年提高34.18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616 %,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9.8%,比上年降低0.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34亿元,比上年增长45.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12%。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