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府文庙
正定府文庙
共 1422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正定府文庙
据《正定府志》和《》记载:府学“在府治东金粟罔”,始建年代已无资料可考。
宋熙宁三年(1070年),、知府事创建,宋三年(1088年),守成德军始迁而大之。
金明昌元年(1190年),吴王宗宪撤徙改建视旧有加,又增其及廊为间十六,先贤大儒像十人皆改图之。
元大德九年(1305年),苏州经历范忠易铜祭器簠簋、坫、爵、牲、象、洗等共160件,总管王良辅率僚佐将每月俸禄五百万文,命有钱人家经营料理。每年取其利息供府学师生费用。元延佑三年(1316年),学庑两旁颓敝,教授苏梦麟请总府增修,更增加了一些鲁斋从祀。元至顺二年(1331年),张忙、兀台又增修殿庑门舍三十二楹,规制乃备。元至顺四年(1333年),立礼户碑。元十七年(1357年),府尹赵任重易先圣塑像,元末毁于兵。
明洪武四年(1371年),知府郭勉重修于北,置之杏坛于堂南。正统及景泰年间分别进行修葺。明天顺三年(1459年),推官吴箎增修明伦堂,添建斋庐号舍,明天顺五年(1461年),巡按御史鲁秩增建尊经阁及梯云步月楼于阁之左右。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府邢简重修大成殿及、身厨、,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知府天济以学部称庙大建堂斋、学门、仓库于尊经阁后,将民地广延三十丈,建号舍与梯云步月楼环接,旁列明德、崇信、养性、存义四斋。又因为前门钟灵坊东路狭窄,易民地拓之。明弘治八年(1495年)知府张淑又按图籍恢复学之侵地十之有三,改建明伦堂六间,东西建观,又建名宦祠、乡贤祠。明正德二年(1507年)知府彭泽重修,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敬一亭于庙前。明嘉靖七年(1528年),知府,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知府各修其颓败者,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府宋宣增广泮桥,建大坊与棂星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府重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府查绛重修,明万历九年(1581年)都御史重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府秦临晋增建魁楼,明天启元年(1621年),知府朱本恰重修。
清十五年(1658年),知府佟彭年重修,清康熙二年(1663年),知府李镛金重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府重修,、同治年间相继重修。
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先后被省立第七中学、、河北建设学院、正定拖拉机站、正定河北梆子剧团、地区戏校、、妇幼保健医院使用。
建筑格局
正定府文庙坐北向南,最南面三座木牌楼。正南面木牌楼,额题“圣德通天”,东临观前街的木牌楼额题“德配天地”,西临府墙东街的木牌楼额题“道冠古今”。北面依次是九龙壁,魁星阁、棂星门。棂星门前左右两边有石碑,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然后是泮池,池上有三路石桥。再向北为戟门,戟门后面是府文庙的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宽七大间,进深五大间,殿内正中设置孔圣先师木暖阁,左右两旁是颜回、曾皙这两位孔子的高足和子思、孟轲这两位重要的儒家传承者的木暖阁。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正定府文庙的戟门作为正定现存的元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正定府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