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府文庙

石阡府文庙

共 1482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47

历史沿革

石阡府文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石阡首任知府李鉴修建。因该庙与贵州建省、石阡设府同年修建,故称“府文庙”,是文化石阡的历史标志。
清乾隆五十年(1875年)知府董醇重修,形成现有规模。清道光六年(1826年)补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国民女校于庙左儒学署,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阅书报室”。
民国十二年(1923年)设女蚕室于此,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石阡汤山镇第二小学由秀顺巷迁入,除大成殿外,均改作教室及办公室。
1964年,改作战备盐仓库。
1982年,建石阡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大楼于棂星门至泮池一带。文庙建筑仅存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
1984~2003年,石阡府文庙先后修缮和复建,原貌得以恢复。形成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规制齐备的建筑群。
2002年,石阡县委县政府筹集资金40余万元,恢复了解放初期损毁的泮池和状元桥。对石阡府文庙建筑群的油饰工程修葺一新。
2023年,实施石阡府文庙安防工程。

建筑格局

石阡府文庙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坐东向西,分三进院落,渐次升高,由西向东自下而上分别建有庙墙、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两庑、天子台、大成殿以及崇圣祠、考棚等,附设建筑有乡贤祠、明宦祠和七十二贤祠。
石阡府文庙正中为大成殿,殿内供奉孔子塑像,为历代朝拜圣人之地,殿外为丹墀,其左右为东西阶,阶下为天子台,天子台上下各有“双龙抢宝”和“鲤鱼跳龙门”巨型浮雕,左右列东西两庑各三间。
石阡府文庙前为大成门,其左右两间原为文武官员更衣室。门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中间稍下丈余,竖立石坊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及状元桥,池前左右有门。分别题名“礼门”“义路”。门外各立下马碑,大成殿之后有崇圣祠,周围绕以红墙。
石阡府文庙

文物遗存

石阡府文庙内较为珍贵的是一通镌刻明清两朝不同案例的碑刻。一面镌刻断案晓谕事,记明万历五年(1577年)、石阡府知府查出葛彰长官司所属未按田纳粮,令石阡长官司土官查处,事后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农历十月立碑。另一面,镌刻的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颁行的《学宫生员教条》、内容包括“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即读书明礼,当再三恳告”。要求“生员不可苛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而应当“爱身忍性,凡有官司衙门,不可轻人”等。由石阡府学教授王云耘勒石后立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历史文化

石阡府文庙是古城保存最为完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石阡文化的历史标志。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石阡先后有16人中进士,143人中举人。其中明代胡允恭、胡允进兄弟二人创下“一门两进士”的佳话,清代成世邢、徐培深、张海澜三人同科入第,创下“十里三进士,隔墙两翰林”的传奇。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石阡府文庙被石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1月,石阡府文庙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石阡府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