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寺碑
彼岸寺碑
共 231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16
历史沿革
彼岸寺碑为北宋景德年间刻立。碑文记述尉氏僧人契宗大师于太平兴国年间来此募资十五年,重修彼岸寺。
1978年6月22日,重新修葺彼岸寺碑;1979年1月,竣工。
2011年,国家文物局拨付保护维修资金用于彼岸寺碑保护亭的建设,主体工程于2012年底完工。
文物特点
文物遗存
底座
篆文碑
造像碑
八棱千佛造像
彼岸寺碑每面上部均有一个大龛,下有57个小龛,每排19龛,共三排。各个大龛内造像不同。西南面大龛,本尊面部丰满,身披袈裟,左手在胸前,食指伸展,四指紧握;右手执法杖,赤足站立。二弟子衣着与本尊同,双手合十,赤足站立。南面大龛,本尊高肉髻,面部丰满,身披袭装,双手合十,尉上搭一布袋,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右两侧为二弟子,身披袈袋,左边弟子叉手,右边弟子双手合十,弟子前有二供养菩萨,头戴花冠,面部微内外侧,上著短衣,下穿裤褶,披帛由肘部外飘,双手合十,单腿跪在束腰座上。东南面本尊,高肉髻,面部丰满,身著通肩大衣,袒胸,怀内有一莲蓬。右手外露,坐于仰覆莲束腰座上,两侧的弟子、供养菩萨与南面造像龛同,仅供养菩萨跪于仰覆蓬座上。小龛造像均有头光,高肉髻,面部丰满,著褒衣,坐于仰莲之上,有袖手者,有袖手执袋者,有双手合十者,有左肘挂一袋者和袖手抱莲花者。八棱千佛造像下为仰莲座。
伎乐仙人石雕
仰莲之下亦为八面,壶门内雕有伎乐仙人,即宋《营造法式》中的嫔伽。伎乐仙人为人首高髻,面部丰满,手持乐器,背生双翼,鸟足。南面嫔伽拍钹,东南面嫔伽击一方物,东面嫔伽吹螺,东北面嫔仰击手鼓,北面嫔伽吹觱篥,西北面嫔伽吹排箫,西面嫔伽吹笛,西南面为双首拍手鼓。嫔伽下为正方形石块,上刻仰莲。
碑顶
碑的上部
彼岸寺碑上有一庑殿式护碑石盖顶,雕有仿木质结构屋檐形状的石椽、石瓦和麒麟、云中仙子等。
历史文化
彼岸寺
彼岸寺建筑年代无考,从1958年、1970年先后在此出土的大量汉五铢、唐开元通宝、宋太平通宝等30余种1500多斤铜钱以及汉代铜币、陶片、砖瓦残片来推断,寺院从唐朝初起已是佛教圣地。唐代的杜甫、公孙大娘、刘长卿、韩愈,宋代的武宗元、苏辙、苏轼、苏过,元明时期的元好问、李达之、王季立、谢公翼,民国的冯玉祥将军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和割据中原的秦宗权、朱温在郾城一带混战,彼岸寺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宋、元、明、清等朝代也都分别对彼岸寺进行过修缮。至清乾隆年间,彼岸寺占地有200余亩、房屋千间。步入近代,彼岸寺日渐衰败,后曾被辟为学校。
文物价值
彼岸寺碑是宋代一处罕见的大型佛教艺术石雕,为研中中国古代石建筑、雕刻艺术以及书法、佛学活动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63年6月20日,彼岸寺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碑
2006年5月,彼岸寺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所获荣誉
2023年7月,彼岸寺碑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彼岸寺碑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中学院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彼岸寺碑,路程约2千米,用时约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