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兴福寺大殿

偃师兴福寺大殿

共 130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10

历史沿革

据寺院内的《兴福寺大殿简介》碑和《偃师县志》1992年版)所载可知,偃师兴福寺大殿修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建造人为逯通;后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先后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进行了一次补修。昔日寺院的建筑规模雄伟,殿宇恢宏,但历经500余年的风剥雨蚀,现存一处明代建筑风格的大殿。

建筑格局

结构

偃师兴福寺大殿面南,正处于寺院中轴线上的重要位置,为寺内的大雄宝殿。大殿建筑规格高,东西长11.3米,南北深9.1米,硬立架,重檐歇山式,叠脊翘檐。大殿顶部被绿色琉璃瓦覆盖,垂脊和戗脊上饰有各类小兽,栩栩如生。大殿屋檐下有20余个精美的木雕龙头斗拱,龙口微张,口内含珠,龙须、龙牙雕刻细致入微。大殿的梁、柱、檩等各处还绘有精美图案,色彩艳丽。
通常来说,中国的木构大殿梁柱都是左右对称的,而兴福寺大殿是东边通梁、西边通柱,结构很不对称。大殿内部的檩、梁、桁、柱等结构极为复杂,主体梁架如大梁、二梁由四根柱子支撑着。
偃师兴福寺大殿,东梁直贯南北,西柱直顶大梁,全由传统榫卯结合。西半部分为传统梁柱结构,东半部分却有梁无柱,殿及立檐仅凭斗拱和数根斜立柱支撑,东梁与房脊之间无支撑。

特点

偃师兴福寺大殿虽然结构上不对称,但巧妙利用了力学原理,使整个大殿上部的重量均匀地承受在梁柱上,保持了建筑本体的稳固。这种结构在古代建筑上极为少见,当地群众称它为“东梁西柱”“房倒屋不塌”结构。
偃师兴福寺大殿土木结构,檐下为中国传统木建筑结构,殿前檐下斗拱上有54个精美的衔珠龙头造型,有歇山式全琉璃顶。

文物遗存

偃师兴福寺大殿西侧,偃师市高龙镇高崖小学的过道内,平放有三通碑刻。
偃师兴福寺大殿前檐下斗拱上有54个精美的衔珠龙头造型。大殿面南,东西11.5米宽,南北9.4米。高约12米,有歇山式全琉璃顶,琉璃瓦现多有脱落,滴水瓦有八卦图案,两脊有四角坡垂脊上各有鲤鱼翻身、吼狮、龙吻等脊兽。滴水瓦上烧制有八卦图案,檐下墙壁和木梁均绘有祥云、佛像等彩绘。大殿土木结构,四角勾心斗角的飞檐,缺少铜铎。

文物价值

偃师兴福寺大殿是偃师市较为少见的明代工艺建筑。偃师兴福寺大殿的现状及碑刻的发现,对于研究豫西地区佛教建筑风格、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人民生活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偃师兴福寺大殿是河南省唯一的全木结构的明代建筑。

保护措施

2016年,偃师兴福寺大殿入选河南省第七批省级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偃师兴福寺大殿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偃师兴福寺大殿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偃师市高龙镇高崖小学院内)。
偃师市高龙镇高崖小学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偃师兴福寺大殿:从偃师站出发,途径杜甫大道、洛偃快速通道,路程大约17.7公里,时间大约33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