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
2004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坚决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搞好调控与整治,以调控与整治促进发展,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三个转变”,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5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幅提高了1.6个百分点,比全省12.7%的增幅高1.5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在全省21个市州中,总量指标由上年的10位升至9位,增幅由6位升至4位。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3.36亿元,增长5.9%,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9.00亿元,增长23.2%,增幅提高2.4个百分点;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8.19亿元,增长12.9%,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产业为34.7%,比上年上升19.2个百分点,二产业为43.0%,下降10.2个百分点,三产业为22.3%,下降9.0百分点。人均GDP达到5803元,比上年增加1022元,增长21.4%。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9:33.8:33.3调整为33.3:35.5:31.2,二产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01.03亿元,增长20.9%。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80亿元,增长7.8%;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28亿元,增长34.0%;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94亿元,增长14.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1%。
市场物价上涨。由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全州物价呈现上扬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4.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3%,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5.3%。在八大分类指数中:食品类、烟酒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9.5%、6.2%、0.1%、1.6%、4.7%,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则下降0.3%、1.6%、0.6%。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凉山实际出发,重点抓好“五大扶贫”工程,继续实施“百乡教育扶贫工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扶贫资金,落实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2004年全州“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定点乡140个,联乡单位161个,参加定点包户扶贫的各级干部达到1.5万人。完成移民扶贫3420户1.4万人,110个村的新村建设工程、66所乡镇中心校的改扩建工程和40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省下达我州扶贫资金40713万元,增长34.0%,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4709万元。到年末,全州又有6.1万人越过温饱线。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基础依然不够牢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推动力较弱;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重。
二、农业
2004年,我州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增收、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36亿元,增长5.9%。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经济作物增产增效。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85万公顷,增加1.52万公顷,增长3.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9.6%提高到70.2%;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优质水稻播面3.69万公顷,增长10.5%,优质小麦播面1.02万公顷,增长17.9%,优质玉米播面2.14万公顷,增长10.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9.51万吨,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平均亩产293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多减少,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09万公顷,增长10.3%,产量1.53万吨,增长18.0%;烤烟播种面积2.82万公顷,增长4.3%,产量6.57万吨,增长13.2%;蔬菜播种面积3.68万公顷,增长4.4%,产量121.56万吨,增长2.3%;水果产量32.38万吨,增长7.6%;甘蔗产量55.01万吨,下降10.1%。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林业部门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为重点,积极采取协调服务、政策落实兑现、规划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等措施,保证了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74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包括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0.39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造林面积4.82万公顷,人工造林面积2.30万公顷,飞播造林面积3.44万公顷。年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达30.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森林保护工作继续巩固,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029‰以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96.8%。
畜牧业发展加快,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在畜牧生产方面,大力扩大种草养畜、肉羊圈养规模,积极推广科技运用,提高牲畜出栏率,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州畜牧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出栏肉猪441.97万头,增长11.0%;羊出栏281.49万头,增长27.9%;牛出栏25.31万头,增长16.9%;家禽出栏1952万只,增长13.1%。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6.19万吨,增长12.6%;其中猪肉产量34.59万吨,增长10.4%,羊肉产量5.36万吨,增长24.2%,牛肉产量2.88万吨,增长16.0%,家禽产量3.18万吨,增长16.1%。奶类产量达1.52万吨,增长45.0%,蚕茧产量1.34万吨,增长14.5%,水产品产量1.90万吨,增长13.2%。实现畜牧业产值55.64亿元,增长13.1%,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43.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71万公顷,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78万公顷,增长5.9%;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72万吨,增长5.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6.00万千瓦小时,增长7.8%;农村用电量为33696万千瓦小时,增长10.6%;全州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9.4万千瓦,增长29.9%。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41.55亿元,增长5.5%,实现净利润5.53亿元,增长16.2%,实缴税金3.51亿元,增长5.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实施“工业兴州”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继续深化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我州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6.06亿元,增长22.9%,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独立核算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04亿元,增长53.4%,增幅提高33.0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42.67亿元,增长40.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82亿元,增长6.3%,重工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52.7%;公有制企业增加值13.39亿元,增长17.5%,非公有制企业产值29.28亿元,增长54.7%;支柱产业增长强劲,其中黑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9.40亿元,增长59.9%,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34亿元,增长65.7%,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6.30亿元,增长23.9%,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1.72亿元,增长55.8%,产销率达到99.65%,提高1.53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5.57亿元,增长93.9%;出****货值2.05亿元,增长66.3%。
在统计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1种产品增加,其中原煤增长46.7%,生铁增长89.0%,钢增长91.6%,成品钢材增长47.4%,铁矿石原矿量增长12.2%,原煤增长46.7%,中成药增长49.1%,啤酒饮料增长28.4%,卷烟增长5.0%,发电量增长17.9%。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在深化改革、提高效益方面效果突出。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4.0%,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亏损额下降37.3%;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7.18亿元,增长102.4%,利税总额为16.57亿元,增长55.7%,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9.1,比上年提升41.2个点;总资产贡献率12.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8%,上升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68次,比上年加快0.2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9.0%,提高2.1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0119元,增长41.1%。
建筑业稳步增长。2004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95亿元,增长,24.1%。全州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77个,施工项目827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1.31万平方米,减少16.3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7.11万平方米,减少25.97万平方米。实现利润总额0.41亿元,增长68.1%;亏损企业11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和能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逐步升温,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6.89亿元,比上年增长42.2%。
在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8.01亿元,增长56.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48亿元,增长3.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7亿元,增长5.9%。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行业,其中:电力投资完成39.01亿元,增长160.8%;教育投资完成1.85亿元,下降2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9.52万元,增长111.1%;制造业投资完成9.71亿元,增长66.8%。
全年基建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77.01%,新增固定资产39.1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4.25%。
凉山建设方兴未艾。年内我州境内在建的有溪洛渡、瀑布沟、锦屏、鸭嘴河、木里河、官地、柳洪、西溪河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工程,以及西攀高速公路、大桥水库、通乡公路、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城市改造、新钢业、西昌钢铁、电信网络技改项目等工程。其中当年投资完成额千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就达112个,比上年增长16.7%,亿元以上的达12个。
五、国内贸易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形成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全州消费品市场繁荣、购销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达到十年来的新高。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1.91亿元,增长11.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66亿元,增长14.2%。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市场零售额为50.13亿元,增长33.8%;农村市场零售额为24.64亿元,增长2.9%。
在行业结构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52.27亿元,增长31.9%;餐饮业零售额为16.72亿元,增长25.6%。
在经济类型结构中,国有经济走出低谷,完成零售额7.83亿元,增长23.6%,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0.3%提高到10.5%。非国有经济完成零售额66.94亿元,增长21.5%,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9.7%降为89.5%,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长32.3%。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完成销售总额171.72亿元,增长94.6%,其中:批发额119.46亿元,增长145.9%;零售额52.27亿元,增长31.9%。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1个,协议引进资金29.26亿元,下降62.5%,实际到位资金20.77亿元,增长64.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个,协议引进外资0.22亿美元;省外投资项目33个,协议引进资金17.11亿元;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9个,具体项目有甘洛新915(1、2号)铅锌矿、会理老鹰岩水电站、会东三和冶炼厂、普格西洛河流域水电开发、冕宁观音岩电站等。投资主要集中于矿产品开采加工、房地产开发、能源、农业等行业。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全年出口创汇2377万美元,增长67.0%。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改善,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州通县油路工程全部竣工,通乡公路建设开工。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74亿元,新建公路452公里,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6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6545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80647万吨公里,增长5.2%,公路旅客周转量87540万人公里,增长1.8%。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新增光缆1770皮长公里,光缆总长度达到11148皮长公里,增长27.9%;新增长途业务线路1414路,累计达到7547路;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09万门,增长4.8%;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4.73万户,增加1.19万户。全年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60376万元,增长9.88%;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37.33万户,增长15.4%,其中:市话用户23.35万户,农话用户13.9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9.80万户,增长19.6%。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18.18%,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8.7%。
旅游市场全面恢复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171.83万人次,增长66.6%;旅游总收入8.23亿元,增长55.6%;旅游外汇收入2.48万美元,增长22.2%。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稳步发展。全州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规模同步增长。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16.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82亿元,增长19.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2.22亿元,增长20.5%。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1.81亿元,增加10.90亿元,增长12.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4.96亿元,下降0.6%;中长期贷款余额37.80亿元,增长44.2%。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439.31亿元,增长13.5%;现金支出443.49亿元,增长13.4%;现金净投放4.18亿元,增长10.4%。
证券市场管理加强,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州证券经营机构2个,从业人员57人。全年证券交易量26.40亿元,增长59.6%,日均交易量达到1094万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大幅增加,受惠群体不断扩大。年内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进入我州开展业务,全州保险公司达到五家。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财产险收入1.18亿元,增长49.0%;人身险收入1.61亿元,增长3.4%。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21亿元,增长89.6%,其中财产险支付0.57亿元,增长29.3%,人身险支付0.64亿元,增长61.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再谱新曲,全面实现“普初”、“扫盲”目标。教育系统继续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科教兴凉”和“人才强州”战略,全面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544所,在校学生数68.67万人,比上年增长5.3%,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9.75万人,增长8.7%;教职工人数3.6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15万人。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已全面实现“普九”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州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0%,提高1.8个百分点;共有5个县市和131个乡镇普及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8.5%,提高12.0个百分点。小学学校数2341所,在校学生50.57万人,比上年增加3.89万人,增长6.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5.36%,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0.46%,提高2.61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5.95%,下降1.04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81万人,增加1.78万人,增长12.7%。
中等教育继续扩大。各类高级中学(含技工校)61所,在校学生4.14万人,增加0.48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32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23万人。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西昌学院当年招生5049人,增长0.9%;在校学生13457人,增长20.5%,其中少数民族1612人,增长24.8%;输送各类毕业生2451人。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全州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0.46万人,成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数2.86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人数20.98万人,参加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人数达2.27万人。
科技研究继续深入,科技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推广。州级直属科研单位6个,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62个,比上年增加23个,其中州级46个;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获得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奖5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昌盛。文化事业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扎实创作,积极开展,促进我州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38场次,比上年增加42场,观众人数达85.76万人次,增加55.46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书量50.75万册,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115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8个。2004年,我州又有会理城北门、木里大寺等七处古文化遗址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目前为止,全州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
举办各种文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色完成了凉山第四届国际火把节各种文体活动,庆国庆广场文艺晚会;选送节目或作品获得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二等奖,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四川省群众声乐舞蹈大赛金奖,四川省群文界“星空灿烂”美术、书法、摄影展一、二等奖,四川省声乐演唱组合大赛三等奖。文化“三下乡“活动有声有色,农村电影?2131?工程稳中有升,命名了八个“民间文艺之乡”和“特色文化之乡”;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全年译制故事片、科教片29部;放映农村电影1.88万场,观众达400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2003年末,全州共有卫星地面接收站4899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53座;有线电视用户22.6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2.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州县市广播电视台(站)17个,乡镇广播站568个,广播人口覆盖率83.7%。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档案管理、开发力度加强。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1346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0.68万册。年末全州共有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量52.79万卷,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21.28万卷。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858个,病床位数849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642人,其中:医生5000人,护师护士2576人。在卫生机构中,卫生防疫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663人;妇幼保健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365人;乡镇卫生院684个,卫生技术人员3362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世界职业拳击金腰带拳王争霸赛。凉山籍帆板运动员殷剑在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队摘得一银;在四川省拳击比赛中,凉山队共获得7金、3银、3铜13块奖牌,取得全省甲、乙组金牌第一、团体第一的骄人成绩。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108场次,参加的运动员3.98万人次。老年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成绩优秀,在全国中老年健身球保健操比赛中双夺冠。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州业余体校在校学生1933人,增加122人,为各级体育单位和高校输送体育人才56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继续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地建设,经省人大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于2004年10月1日施行。
全州经批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当年新增7个,总数达到19个,保护区面积38.17万公顷,增加17.02万公顷。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8个,资金投入2790万元;烟尘控制区5个,控制面积14.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工业废水排放量2800万吨,上升49.1%,废水排放达标率为45%,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2.1万吨,上升8.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24%。
十二、人口
2004年全州出生人口62104人,出生率14.44‰;死亡人口23340人,死亡率5.56‰;人口自然增长率8.88‰,比上年下降0.68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8.84万人,年末总人口424.32万人,增长2.1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03.49万人,增长3.46%,占总人口的48.0%;彝族人口为188.25万人,增长3.69%,占总人口的44.4%。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州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到28.36亿元,增长11.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5078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5元,增长13.8%,人均消费支出5239元,增长8.2%。另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56元,比上年净增376元,增长21.1%,增幅提高11.8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296元,增长16.8%;家庭经营纯收入1711元,增长20.2%;财产性纯收入25元,增长36.0%;转移性纯收入124元,增长4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1元,增长24.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8.0%,衣着支出增长13.0%。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稳定增长。2004年末,全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6.60亿元,增长15.4%,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46.04亿元,增长12.2%;定期储蓄存款余额80.56亿元,增长17.3%;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02.33亿元,增长14.2%;农村居民储蓄余额24.27亿元,增长20.7%。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覆盖面积继续扩大。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9.37万人,当年新增0.97万人,养老金发放人数4.5万人,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100%。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县、市17个,参保人数22.89万人,当年新增1.4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5.0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51万人。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0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22万人,失业率4.1%,下降0.2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71万人,当年新增参保职工3.20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面扩大,纳入保障的人数6.82万人,比上年增加0.40万人,发放保障金4975万元,增长17.1%。全年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11.13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3万人,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93人。全州共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47个,床位数1457张,收养人数1014人。建立农村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34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65万人。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04年凉山州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4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坚决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搞好调控与整治,以调控与整治促进发展,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三个转变”,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5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幅提高了1.6个百分点,比全省12.7%的增幅高1.5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在全省21个市州中,总量指标由上年的10位升至9位,增幅由6位升至4位。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3.36亿元,增长5.9%,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9.00亿元,增长23.2%,增幅提高2.4个百分点;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8.19亿元,增长12.9%,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产业为34.7%,比上年上升19.2个百分点,二产业为43.0%,下降10.2个百分点,三产业为22.3%,下降9.0百分点。人均GDP达到5803元,比上年增加1022元,增长21.4%。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9:33.8:33.3调整为33.3:35.5:31.2,二产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01.03亿元,增长20.9%。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80亿元,增长7.8%;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28亿元,增长34.0%;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94亿元,增长14.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1%。 | RAG-ES | 2024-10-23 |
市场物价上涨。由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全州物价呈现上扬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4.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3%,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5.3%。在八大分类指数中:食品类、烟酒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9.5%、6.2%、0.1%、1.6%、4.7%,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则下降0.3%、1.6%、0.6%。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凉山实际出发,重点抓好“五大扶贫”工程,继续实施“百乡教育扶贫工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扶贫资金,落实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2004年全州“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定点乡140个,联乡单位161个,参加定点包户扶贫的各级干部达到1.5万人。完成移民扶贫3420户1.4万人,110个村的新村建设工程、66所乡镇中心校的改扩建工程和40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省下达我州扶贫资金40713万元,增长34.0%,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4709万元。到年末,全州又有6.1万人越过温饱线。 | RAG-ES | 2024-10-23 |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基础依然不够牢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推动力较弱;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重。二、农业2004年,我州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增收、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36亿元,增长5.9%。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经济作物增产增效。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85万公顷,增加1.52万公顷,增长3.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9.6%提高到70.2%;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优质水稻播面3.69万公顷,增长10.5%,优质小麦播面1.02万公顷,增长17.9%,优质玉米播面2.14万公顷,增长10.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9.51万吨,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平均亩产293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多减少,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09万公顷,增长10.3%,产量1.53万吨,增长18.0%;烤烟播种面积2.82万公顷,增长4.3%,产量6.57万吨,增长13.2%;蔬菜播种面积3.68万公顷,增长4.4%,产量121.56万吨,增长2.3%;水果产量32.38万吨,增长7.6%;甘蔗产量55.01万吨,下降10.1%。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