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 官宣:年薪 20 万读博

机器学习初学者

共 5261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4-06-19 12:00

转自 | 小木虫

6月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官微发文确认,哈工大可以年薪20万读博士
近日,《哈工大“未来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一经出台便受到广泛关注。
在哈工大读博士,不仅可以拥有20万的年薪、“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一流的平台资源,还有院士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任导师、世界一流学者作为合作伙伴,而且在读期间即可“入职入编”!
年薪20万读博
毕业可留校受聘
哈工大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哈工大为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壮大杰出人才后备力量而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
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离不开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撑。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的当下,为吸引校内外最顶尖优秀本科生作为预留师资,学校恰逢其时推出“未来英才”计划,旨在精选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潜质巨大的顶尖学生,重点培养其成为学术造诣深厚、战略视野开阔、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学术大师。
据了解,“未来英才”计划面向校内外已取得本博连读资格、年龄不超过23周岁、具有卓越学术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四学生,每年评选20人左右。入选者取得博士学籍后,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事业编制),按照教师岗位聘任。

学校为入选者提供每年20万元薪酬,制定专门的人才发展培养方案,配备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知名专家担任博士生导师,并积极推荐入选者赴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与世界一流学者进行合作。

入选者博士毕业后,可按“启航学者”等人才计划聘任到相应岗位

 
网友热议

这则消息发布后,在知乎也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话题#如何看待哈工大未来英才计划年薪 20 万+事业编合同招收已获本博连读资格的大四本科生,政策吸引力大吗?截止发文前已有27万浏览量。



网友评论:






博士生补助差距有多大?
从每月76元到年收入10万

博士生,本是科研的主力军,却常自嘲为“科研民工”,毕竟在读博士的收入水平甚至还达不到城镇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下面是来自在读博士们的真实分享,快看看不同高校读博期间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

1、南方科技大学 硕士、博士

南方科技大学,硕士一年五万,博士一年十万。课题组发的补助另计,各系论文奖励另计。

算下来我博士在读已经年薪25w了(论文奖励拿了些钱)……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年薪谁能说不羡慕,说出来谁敢信!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在读博士

西电博士平均月薪5000-6000,干项目上不封顶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在读博士

每年能拿到1.5万学业奖学金+0.16万*12月研究生助学金=3.42万元

4、上海交通大学 文科博士

文科博士在读,前两个月每月 1820,第三个月开始 2320。第二学期开始学校涨到了 3320,导师开始补发补贴每个月2000。自己做助管每个月几百块收入。学费不用交,但是学制四年。基本都要延期,最快也要四年半。

5、武汉大学 理科硕士、博士

到手的基本上只有国家给的补贴,硕士 500*12,博士 1835*12。硕士因为补贴少,导师每年会给两次补助,总共三千多一点。博士是不给的。

发文章的话,按档次导师会发 1-3K。此外,就是各种奖学金,主要是国奖和学业奖学金。国奖能拿到的人是极少数,学业奖学金是用来交学费的,分三等,三等刚好是学费,一等和二等分别多出 6000 和 3000,占总人数 30%。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博士来说,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1835。这是我们课题组的情况。

1985年,国内博士生每生每月补贴仅为76元(有工作经验加15元),1996年提高到240、260和280元三档,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前后。

2009年,王小凡、施一公、饶毅等知名科学家注意到研究生们普遍明显偏低的待遇,并就此致信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征集到了国内外近60位教授的签名、支持。因为这件事,博士生的补贴提升到了每月不少于1000元。

2017年两会前,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提到:“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

同年3月,全国博士生每年的“国家助学金”都涨了3000块,平摊到每个月是250块。其中地方高校从12000元上涨至15000元,地方高校从10000元涨至13000元,科研院所等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也依照执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曾指出:“从现实角度看,博士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不占优势,没有正式工作,在高校从事研究的经费要么很低,要么很不稳定,个人又无其他收入来源,未来工作前景不明朗。”

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力量的后备军,是我国科研人才梯队的重要储备。给博士生创造潜心科研的稳定环境,让其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一心投入科研,从而保证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长足发展。

相信,当博士群体不再为“生存”而焦虑时,他们也将能够更好地接棒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

来源:小木虫综合自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塔、软科、募格课堂、学术志、知乎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不代表小木虫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往期精彩回顾




  • 交流群

欢迎加入机器学习爱好者微信群一起和同行交流,目前有机器学习交流群、博士群、博士申报交流、CV、NLP等微信群,请扫描下面的微信号加群,备注:”昵称-学校/公司-研究方向“,例如:”张小明-浙大-CV“。请按照格式备注,否则不予通过。添加成功后会根据研究方向邀请进入相关微信群。请勿在群内发送广告,否则会请出群,谢谢理解~(也可以加入机器学习交流qq群772479961



浏览 22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