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镇磐陀寺摩崖造像

联合创作 · 2023-08-05 21:27

临邛镇磐陀寺摩崖造像坐西向东,现存6龛造像,从东向西编号,其中1号龛位于2号龛下方,与其他龛不在一个平面上。始凿于唐元和十五年(820),造像前面平地上有古寺庙基础遗迹,地面上还存有一座明代大殿,殿内有明代修建时的墨书题记若干,并有明代壁画和明代西方三圣泥塑像。

文化

文化特点

临邛镇磐陀寺摩崖造像,雕刻精美,比例匀称,衣纹、璎珞线条流畅,菩萨像体态婀娜,面相妩媚温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殿宇亭台,鼓乐笙歌;佛座莲花,僧众环绕;狮虎楼舫,奇异多姿;天桥流云,僧俗交融。虽是一派佛国世界景象,却折射出唐代的人间风光,给人以梦思遐想,既显示了唐代石刻艺术格调和特点,又为唐代石刻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建筑特点

临邛镇磐陀寺摩崖造像,雕刻手法精练,雕饰精美,充分体现了唐代石刻圆润、丰满的时代特征;而寺内的明代建筑和壁画,则充分反映了明代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的时代特点。这处文物保护单位,集唐代摩崖造像、明代木结构建筑、泥塑、壁画、碑刻为一体,实属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历史

建筑历史

临邛镇磐陀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唐元和十五年(820),1995年为寺内摩崖造像修建仿木防雨棚。2001年又砌筑了寺庙围墙,在大殿两边砌筑封闭墙体,并对原有墙体进行加固,同时还对殿内壁画进行了维修保护。

文物保护

2006年5月,磐陀寺摩崖造像与大同乡石笋山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等一起,合称邛崃石窟,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临邛镇磐陀寺尚存摩崖造像4窟,寺前一窟为元和十五年刊一佛二菩萨,左右外壁刻有浮图及伎乐一队。寺后五窟一为“千佛”,一为“净土变”,另一窟为密宗造像,亦具唐风。

1号龛

1号龛位于明代大殿下方,坐西向东,双层方口龛。龛内主尊坐束腰方形台座上,左右壁二菩萨立仰覆莲座上,后壁主尊身光上方两侧各雕一组图案,顶部刻莲花。主尊螺发,发间正中饰宝珠一枚,眉心有白亳,面形方正,耳、手经修补,像经现代重妆。披通肩袈裟,领口低及胸部,腹肌高凸,结跏趺坐,不露脚,双手仰掌重叠置膝上。身后有背光和头光,背光、头光饰火焰纹,中间饰一周花卉、两周连珠纹。

2号龛

2号龛位于明代大殿背后岩壁左端。现存龛平面呈方形,三壁转折明显。龛后壁中部雕一平台凸出于崖面,其上雕一圆壁小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后雕天龙八部,风化严重。龛内后壁雕满小千佛,左右壁各十五排,后壁十六排,小千佛均有背光和桃形头光,结跏趺坐于仰莲圆台上,多着通肩袈裟。

3号龛

3号龛位于明代大殿后面山崖,2号龛右边。龛内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三尊坐像,三尊坐像后雕刻二层楼阁,楼阁间有梯道相通,空中飘着祥云,正中刻坐佛。左右壁亦各雕两座两层楼阁,楼阁上方有祥云、宝塔等雕饰,外侧楼阁从宝池上方祥云中涌出,下层回廊间刻一排伎乐,上层回廊下有斗拱腰檐,回廊内雕一佛二菩萨像,塔顶雕出二宝塔。两壁内侧楼阁上下层均为三开间,中间雕坐佛像,下层佛像坐帐内,楼顶雕出宝塔。二楼之间及与后壁楼之间有廊桥相通,楼间下方雕经幢,空中雕弥勒佛倚坐于祥云中,左右侧立弟子、菩萨等部众,弥勒头顶有华盖。两壁内侧楼阁下层有梯道通向龛底莲池中。

5号龛

5号龛位于明代大殿后面崖石上,双层龛,外龛方形,敞口,平顶,内龛方口。龛内雕三尊坐佛。主尊有火焰纹背光和头光,头及双臂残。

明代大殿

明代大殿原为磐陀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建,正统二年(1437)维修。坐西向东,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穿斗式梁架,檐下施五铺作斗拱26朵。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存壁画76平方米。绘《西方极乐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