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灰山遗址

东灰山遗址

共 150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53

历史沿革

东灰山遗址
东灰山遗址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东北约2.5千米处,于1958年被发现。
1975年,张掖地区文化处调查该址,在水渠两侧断面上发现少量炭化小麦籽粒。
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璠等赴河西走廊进行农林生态考察。
1986年8~9月,李瑶等再次前往东灰山遗址,采集一批文化遗物。
1986年10月,河西史前考古调查队再次前往东灰山遗址调查。
考察东灰山遗址
1987年5~6月,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师生在东灰山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全面发掘了遗址墓葬区,清理四坝文化墓葬249座。
1989年9月,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兴衰研究组前往河西走廊进行古环境变迁、沉积环境与沉积区特征及人类活动状况考察,在东灰山遗址调查采集4个土样。
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等前往张掖,在地区博物馆孙宏武、王康二位陪同下前往东灰山遗址采集一批土样,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浮选出大量栽培植物籽粒标本。
2007年6月,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二)”课题组部分成员组成,“河西走廊环境考古调查队”再次前往东灰山遗址进行了考察。
2013年,东灰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东灰山遗址发掘出的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和少量金器及炭化小麦等。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斧、锄、锛、刀、凿、磨盘、磨棒、等。陶器以生活器物为主,器物以平底、有耳、带盖为造型特征,多以泥条盘筑,装饰工艺有彩绘、压印、贴塑三种手法,器形有夹砂红陶壶、罐、盆、鼎、盘、器盖、陶埙、纺轮等。骨器为生产、生活用具,有凿、匕、锥、纺轮等。铜器出土16件,有铜刀、锥、管饰、耳环,多为砷铜。另出土金耳饰10件。

研究价值

东灰山遗址四坝时期的农业经济,是经营以粟为主黍为次的小米类农业,小麦、大麦和裸大麦被普遍使用,以大麦和裸大麦为主的麦类作物,是当地旱作农业的补充。大量炭化裸大麦遗存的发现,为认识麦类作物种子的分类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

保护措施

为满足东灰山遗址文物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的特点以及当地亟待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的需求,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编制《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制定评估体系,研究确定遗址内文物保护的重大原则,对文物的价值研究、保护、管理和利用确定主要目标、方向和框架性策略,并制定分期实施计划。
《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灰山遗址为核心的综合性保护规划,规划涉及东灰山遗址及其周边环境。规划工作面积约64公顷。

保护范围

东至遗址所在小山丘东沿以东100米,南至21支渠北沿,西至遗址所在小山丘西沿以西300米,北至遗址所在小山丘北沿以北200米。

历史文化

四坝文化是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民乐、山丹两县境内的四坝滩,于1956年被考古界命名为“四坝文化”。

旅游信息

位置
东灰山遗址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城北约27公里、六坝乡西北2.5公里社办林场附近荒滩上,此地东南约1.5公里为四坝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4′56.3″,北纬38。39°35.5″;海拔1828米。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