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灰山遗址

共 991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5-24 11:54

历史沿革

1958年,发现西灰山遗址。
西灰山遗址全貌
1986年,再次复查西灰山遗址。

遗址特点

西灰山遗址文化层
西灰山遗址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千米处的戈壁滩突出的台地上,保存较完整,灰土层较厚,遗址南北约500米,东西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南北走向的将遗址东边冲刷成断面。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

文物遗存

综述
西灰山遗址出土陶片
西灰山遗址采集有夹砂红陶片,器表多饰绳纹、弦纹、划纹,彩绘纹样有黑彩三角回纹、阴刻三角纹、网格纹、连弧纹等,器形主要有瓮、壶和单、双耳罐等。另采集有石刀、石斧、骨锥、炭化麦粒、铁箭头等。
马厂文化的陶片
西灰山遗址层采集到几片的陶片,说明此地曾受马厂文化影响,并对此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骨针
西灰山遗址出土骨针
西灰山遗址层采集骨针一个,馆藏于民乐县博物馆,兽骨磨制而成,长7.2厘米,柄宽0.6厘米,针锋部分圆细柄部扁平,打靡光滑。保存完整。
植物遗存
西灰山遗址植物遗存照片
西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大麦、谷子、糜子籽粒,以及小麦穗轴和大麦穗轴。2个炭化小麦籽粒样本距今约3828~3697年和3809~3643年;谷子籽粒距今约3606~3511年(AMS方法)。可见,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小麦和大麦已在祁连山北麓大量种植,谷子和糜子已从中原和华北引入到了河西走廊。研究结果认为,小麦、大麦在西灰山的种植历史可能稍早于谷子和糜子。

研究价值

西灰山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和河西早期青铜文化有重要价值。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叉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灰山遗址的植物遗存给研究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了实物证据。

保护措施

1981年,西灰山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西灰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西灰山遗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千米。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西灰山遗址,路程约41.9千米,用时约36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