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团山遗址

西团山遗址

共 1784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西团山遗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考古学者三上次男、左竹仲匕和中国考古学者李文信等,曾在这里进行过考古调查,前者并有报告发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佟柱臣先生也在这里作考古调查。 1948年吉林师范大学师生,在西团山遗址进行了首次清理发掘。
1949年7月中旬到8月初,吉林师大师生在西团山的西南麓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1950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的倡议下,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组成了由裴文中教授任队长的东北考古发掘团,对西团山遗址进行发掘。
1953年,吉林省博物馆在西团山遗址清理了一座石棺墓。 1956年夏,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师生在西团山遗址清理了两座石棺墓。
1962年,吉林大学单庆麟老师和吉林市博物馆刘风鸣、董学增同志在西团山清理了一座灰坑。

遗址特点

西团山遗址包括生活住址和墓地两部分,面积4万多平方米,包括生活居址和墓地两部分。墓葬基本分为三种,葬式大部分为仰身直肢,头朝山顶,脚朝山麓,但也有仰身屈肢(屈臂或屈腿)葬。
西团山遗址的石棺所用的石材多是花岗岩,有板石和块石两种,在砌筑方法上分为板石皆立砌,块石皆垒砌两种。板石立砌墓多有副棺,即在墓室的尾端正前方或一侧另砌的专门放置随葬陶器用的小棺,它与主棺相连结。
这两种类型的石棺,有的有板石铺成的棺底,有的则直接将墓壁建在风化花岗岩之上。无论何种类型的石馆,均埋在山坡地表以下,最深可达二米左右,地面皆不见封堆。西团山板石立砌墓和块石垒砌墓两者数量略等。在构成的形式上,基本上可为三种,长方形有副棺的石棺墓、长方形无副棺的石棺墓和近方形小石棺。
西团山遗址曲地层情况是:第一层为表土层。含植物根须,厚约20—30厘米:即现代耕土层。其下为黑土层,厚60—100厘米,含石、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并发现了红烧土,证明此层是文化层,此层以下为黄色砂粒原生层,石棺墓皆在此层。

文物遗存

在西团山遗址中共发掘石棺墓19座,出土的遗物有石斧、石锛、石刀、陶、陶三足器等。获得石、陶器138件,其中有砍斫器3件、石斧2件、石锛2件、石刀12件、石该15件、陶纺轮17件、陶壶13件、陶罐5件、陶钵9件、陶碗5件、陶三足器2件、管状石珠(白石管)51件、野猪牙饰物2件,此外还有9个墓葬,随葬有猪颌骨及牙齿。西团山石棺墓随葬品的摆放位置与组合有一定规律, 白石管、野猪牙饰物多放在头胸附近,石斧、石刀、石镞多放在盆骨和股骨右侧,陶壶、陶罐、陶碗多放在足下或副棺中。在8具石棺墓的棺内或棺外,还发现了随葬的猪颌骨和牙齿。随葬品的组合包有一定的规律,即有纺轮而无石镞,与之共存的一般为石镞、陶壶和陶罐;有石镞而无纺轮,与之共存的一般为石斧、石锛、陶壶、陶罐。

历史文化

西团山文化
以西团山墓葬文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命名为西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西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东边以张广才岭为界,南西到达浑清二河上游,西边到达伊通河中下游和东辽河沿岸,北越拉林河,大体相当于长白山地与松辽平原的交汇地带。根据文化遗存的差异和碳14测定西团山文化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相当于西周初到春秋初,中期相当于春秋中到战国中,晚期相当于战国末到秦汉之际。

研究价值

西团山遗址作为西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墓地之一,在东北地区青铜文化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并且,对研究古代民族关系也提供了特别重要的材料。它对研究东北历史上家庭、私有制的起源,原始人类社会制度的改变和东北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科研成果

1950年,东北考古发掘团发表了《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

保护措施

1987年10月24日,西团山遗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西团山遗址位于吉林市郊区欢喜乡吉兴村。
交通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