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Transformer!清华大学提出全新Autoformer骨干网络,长时序预测达到SOTA

共 3236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7-08 23:21



  新智元报道  

作者:吴海旭
编辑:好困
【新智元导读】近日,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机器学习实验室另辟蹊径,基于随机过程经典理论,提出全新Autoformer架构,包括深度分解架构及全新自相关机制,长序预测性能平均提升38%。

尽可能延长预测时效是时序预测的核心难题,对于能源、交通、经济的长期规划,气象灾害、疾病的早期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机器学习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了一篇论文,探究了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预测更长期未来的这个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大刀阔斧革新Transformer,提出全新的Autoformer模型,在长时序预测方面达到SOTA,在效率性能上超过Transformer及其变体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106.13008


研究背景


虽然近期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在时序预测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Transformer的固有设计,使得在应对长期序列时仍存在不足:
  • 随着预测时效的延长,直接使用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机制难以从复杂时间模式中找到可靠的时序依赖

  • 由于自注意力的二次复杂度问题,模型不得不使用其稀疏版本,但会限制信息利用效率,影响预测效果。


作者受到时序分析经典方法和随机过程经典理论的启发,重新设计模型,打破Transformer原有架构,得到Autoformer模型:
  • 深度分解架构:突破将时序分解作为预处理的传统方法,设计序列分解单元以嵌入深度模型,实现渐进式地(progressively)预测,逐步得到可预测性更强的组分。
  • 自相关(Auto-Correlation)机制:基于随机过程理论,丢弃点向(point-wise)连接的自注意力机制,实现序列级(series-wise)连接的自相关机制,且具有的复杂度,打破信息利用瓶颈。
  • 应对长期预测问题,Autoformer在能源、交通、经济、气象、疾病五大领域取得了38%的大幅效果提升


方法介绍


作者提出了Autoformer模型,其中包括内部的序列分解单元、自相关机制以及对应的编码器、解码器。

(1)深度分解架构


Autoformer架构

时间序列分解是时序分析的经典方法,可以将时间序列分解为几类潜在的时间模式,如周期项,趋势项等。
在预测任务中,由于未来的不可知性,通常先对输入进行分解,再每个组分分别预测。
但这样使得预测结果受限于分解效果,并且忽视了长期未来中各个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深度分解架构,在预测过程中,逐步从隐变量中分离趋势项与周期项,实现渐进式(progressive)分解
并且模型交替进行预测结果优化序列分解,可以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A. 序列分解单元

基于滑动平均思想,平滑时间序列,分离周期项与趋势项:

其中,为待分解的隐变量,分别为趋势项和周期项,将上述公式记为

B. 编解码器

编码器:通过上述分解单元,模型可以分离出周期项。而基于这种周期性,进一步使用自相关机制(),聚合不同周期的相似子过程:

解码器:对趋势项与周期项分别预测。
  • 对于周期项,使用自相关机制,基于序列的周期性质来进行依赖挖掘,并聚合具有相似过程的子序列;
  • 对于趋势项,使用累积的方式,逐步从预测的隐变量中提取出趋势信息。


(2)自相关机制
观察到,不同周期的相似相位之间通常表现出相似的子过程,利用这种序列固有的周期性来设计自相关机制,实现高效的序列级连接。
自相关机制包含基于周期的依赖发现(Period-based dependencies)和时延信息聚合(Time delay aggregation)。

自相关机制,右侧为时延信息聚合

A. 基于周期的依赖发现

基于上述观察,为找到相似子过程,需要估计序列的周期。基于随机过程理论,对于实离散时间过程,可以如下计算其自相关系数

其中,自相关系数表示序列与它的延迟之间的相似性。
在自相关机制中,将这种时延相似性看作未归一化的周期估计的置信度,即周期长度为的置信度为
实际上,基于Wiener-Khinchin理论,自相关系数可以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得到,其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FFT和其逆变换。因此,复杂度为

B. 时延信息聚合

为了实现序列级连接,还需要将相似的子序列信息进行聚合。自相关机制依据估计出的周期长度,首先使用操作进行信息对齐,再进行信息聚合:

这里,依然使用query、key、value的多头形式,从而可以无缝替换自注意力机制。
同时,挑选最有可能的个周期长度,用于避免融合无关、甚至相反的相位。整个自相关机制的复杂度仍为

C. 对比分析

自相关机制与自注意力机制对比
相比于之前的点向连接的注意力机制或者其稀疏变体,自注意力(Auto-Correlation)机制实现了序列级的高效连接,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信息聚合,打破了信息利用瓶颈。

实验


作者在6个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涵盖能源、交通、经济、气象、疾病五大主流领域。

(1) 主要结果

整体实验结果

Autoformer在多个领域的数据集、各种输入-输出长度的设置下,取得了一致的最优(SOTA)结果。
在input-96-predict-336设置下,相比于之前的SOTA结果,Autoformer实现了ETT能源数据集74%的MSE提升,Electricity能源数据集MSE提升24%,Exchange经济数据集提升64%,Traffic交通数据集提升14%,Weather气象数据集提升26%,在input-24-predict-60设置下,ILI疾病数据集提升30%
在上述6个数据集,Autoformer在MSE指标上平均提升38%

(2) 对比实验

深度分解架构的通用性:将提出的深度分解架构应用于其他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均可以得到明显提升,验证了架构的通用性。
同时随着预测时效的延长,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这也印证了复杂时间模式是长期预测的核心问题。


ETT数据集上的MSE指标对比,Origin表示直接预测,Sep表示先分解后预测,Ours表示深度分解架构。
自相关机制 vs. 自注意力机制:同样基于深度分解架构,在众多输入-输出设置下,自相关机制一致优于自注意力机制及其变体,比如经典Transformer中的Full Attention,Informer中的PropSparse Attention等。

ETT数据集上对比实验,将Autoformer中的自相关机制替换为其他自注意力机制,得到上述结果。

(3) 模型分析

时序依赖可视化:
对于序列的最后一个时间点,各模型学到的时序依赖可视化,图(a)中红色线表示学习到的过程的位置。
通过上图可以验证,Autoformer中自相关机制可以正确发掘出每个周期中的下降过程,并且没有误识别和漏识别,而其他注意力机制存在缺漏甚至错误的情况。

效率分析:
效率对比,红色线为自相关机制
在显存占用和运行时间两个指标上,自相关机制均表现出了优秀的空间、时间效率,两个层面均超过自注意力机制及其稀疏变体,表现出高效的复杂度。


总结


针对长时序列预测中的问题,作者基于时序分析的经典方法和随机过程的经典理论,提出了基于深度分解架构和自相关机制的Autoformer模型。
Autoformer通过渐进式分解和序列级连接,应对复杂时间模式以及信息利用瓶颈,大幅提高了长时预测效果。
同时,Autoformer在五大主流领域均表现出了优秀的长时预测结果,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果鲁棒性,具有很强的应用落地价值。


参考资料:
https://arxiv.org/abs/2106.13008




浏览 3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