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374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318亿元,增长1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379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0.9%。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0:49.5:47.5。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4.8%,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40.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类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1%,衣着类上涨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居住类上涨4.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3.4%,交通通讯类下降1.8%。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8.99,比上年下降1.01%。其中,轻工业下降4.8%,重工业上升1.55%;生产资料下降1.15%,生活资料下降0.06%。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4.44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6.73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
二、农 业
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165.0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90.08亿元,增长5.4%,林业产值2.06亿元,增长5.1%,牧业产值33.46亿元,下降1.2%,渔业产值34.17亿元,增长16.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9亿元,增长11.4%。
全市粮食总产量105.33万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小麦产量16.86万吨,增长130.3%。棉花产量0.55万吨,比上年下降6.5%。油料总产量17.1万吨,下降19.2%,其中油菜籽16.03万吨,下降20.1%。蔬菜总产量239.05万吨,下降23.3%。
肉类总产量17.8万吨,比上年下降10.2%。禽蛋总产量8.35万吨,增长0.2%。全年牛奶总产量15.14万吨,增长9.7%。全年水产品产量19.04万吨,增长5.5%,特种水产养殖面积比重超过50%。
年末全市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达209个,其中当年新增加25个;累计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22个;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85.98万亩。全市拥有国家级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6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2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469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年工业四大支柱产业(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实现总产值3230.32亿元,增长12.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05.65亿元,增长10.7%;实现利润214.53亿元,增长8.7%。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514.09亿元,增长42.0%。工业产品出****货值960.16亿元,增长10.9%,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0.5%。在全市447家有出****货值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有66家。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5亿元,增长1.6%,竣工产值471亿元,增长0.5%,竣工率达83.3%。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0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6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351.17亿元,增长18.6%。
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6.9亿元,比上年增长44.4%;第二产业投资738.77亿元,增长26.0%,其中用于工业的投资732.63亿元,增长25.9%;第三产业投资867.88亿元,增长6.9%。
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80.26亿元,比上年下降9.0%;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133.29亿元,增长29.5%,其中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完成投资276.02亿元,增长25.4%,私营和个体经济完成投资339.73亿元,增长39.9%。私营和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1.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6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周转量271.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7%;完成货运周转量1708亿吨公里,增长17.7%。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7.6万辆,增长20.6%,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7.8万辆,增长31.1%。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3.9万辆,增长31.7%,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5.6万辆。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20.6万辆,增长39.6%,其中本年新注册轿车4.6万辆。
邮电通信业务总量为93.6 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5.6亿元,邮政业务总量8亿元,分别增长31.0%和10.5%。邮电业务收入75.9亿元,增长18.2%。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8.7亿元,邮政业务收入7.1亿元,分别增长19.2%和9.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88万户,新增139.9万户。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6.2万户,累计达到344.2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165.5万户,新增2.6万户。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571万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7.5万户,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宽带用户达61.5万户,增长45.8%。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336.9万件,增长18.9%。
旅游总收入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900.92万人次,增长17.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800万人次,增长18.0%;接待入境旅游者100.92万人次,增长15.2%。国际旅游创汇6.8亿美元,增长17.6%。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出境人数达12.94万人次,增长21.7%。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122家,新增5家。4A级旅游景点7个,新增2个。各类旅行社410家,新增15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7家。
六、国内贸易
2006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026.64亿元,增长16.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6.28亿元,增长16.7%。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分别达到269.67亿元、382.91亿元和154.81亿元,分别增长17.3%、16.2%和16.8%。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9家,成交额692.17亿元,下降2.1%。
七、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31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出口总值173.65亿美元,增长21.9%(地方进出口总值230.40亿美元,增长19.9%,其中出口总值112.09亿美元,增长27.6%)。三资企业全年出口额达77.26亿美元,增长28.1%,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达到44.5%。对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主体市场的出口全面增长,全年出口154.13亿美元,增长21.1%,占全市出口额的88.8%。全年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41.2%和33.6%。全市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82家,出口额达151.63亿美元,增长21.3%,占全市出口总量的87.3%。
按市外经局统计口径,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604个,新批项目平均单体协议外资规模为443万美元。全市新批注册合同外资额30.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实际使用外资额17.02亿美元,增长20.1%。全市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注册合同外资额21.24亿美元,增长41.4%;实际使用外资额10.52亿美元。
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6.1亿美元,增长25.5%。期末在外劳务人数达7580人,增长20.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03.9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6.44亿元,增长16.8%。各项税收完成649.66亿元,增长14.1%,其中国税征收完成351.5亿元,地税征收完成279.74亿元,财政征收完成18.42亿元。在各项税收中,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分别完成84.48亿元和52.47亿元,分别增长19.1%和24.9%。
年末全市全辖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960.83亿元,比年初增长14.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13.12亿元,增长14.1%。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326.64亿元,比年初增长15.6%。
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9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70.2亿元,增长24.8%;非人身险保费收入19.9亿元,增长22.4%。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12.9亿元,增长48.1%。
九、城乡建设
全年新改建道路长度41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约700万平方米。
宁蚌、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先后建成通车。宁常高速公路南京段和宁杭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年分别完成投资2.17亿元和6.93亿元。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完成投资1.5亿元,地铁二号线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9.58亿元,城市快速内环东线二期建设完成投资7.81亿元,纬七路长江隧道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6亿元。
全年出租车完成更新4122辆,公交车新增和更新685辆,公交运营车辆总数达到5246辆。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66万吨。人工煤气置换天然气工程全部完成,天然气居民用户达到62万户。
全年外秦淮河综合治理完成投资3.82亿元,金川河水环境整治完成投资0.35亿元。建成了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每日达到108.5万吨。
全年新建和改建公厕60座,新改建垃圾中转站10座;新农村建设改建户厕3.4万座,新建垃圾中转站40座;轿子山垃圾场1号库、水阁2号库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年完成亮化楼宇36幢。
全年栽植乔灌木1500万株,栽植大树 5.1万株。全年新增绿地面积9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预计达到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预计达到45.5%。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6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45%。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85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全市新增技术贸易机构169家。
年末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45人和31人。
全年专利申请量6793件,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360件,增长44.9 %,占全年专利总申请量的49.5%;专利授权量2890件,增长33.7%。
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6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940.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3%。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农,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50个。累计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5个;有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省级认定。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6个。
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200个,国家检测中心8个;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3个;依法设立的计量技术机构1个, 依法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13个。监督抽查产品6019批次,比上年增长10.2%。制定、修订地方标准25项,增长47.1%。全市共有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62个,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全年培训质量工程师1465人,注册1147人。
拥有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41所。2006年新招收本专科生13.83万人,比上年减少0.61万人,在校学生55.71万人,比上年增加5.34万人。在宁高校招收研究生2.22万人,比上年增加0.18万人;在校研究生6.37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
拥有普通中学223所,在校学生30.56万人,比上年减少1.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1.76万人,比上年减少0.03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3%。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三星以上普通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类学校招生比例达招生总数的70%。
拥有小学385所,在校学生30.25万人,比上年减少0.27万人。全市已有小班化教育的中小学80多所。拥有幼儿园494所,在园儿童11.36万人。
弱势群体子女入学教育得到有效解决,向义务教育阶段1.5万名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发放了“助学券”。全年共为6.7万多人次减免学习费用1500多万元。基本实现在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九年义务教育 “全接纳”,人数达到6.08万人,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龄儿童总数的99.8%。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8个,博物馆14个。14个综合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6.8万卷。共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实施了“送科技书籍、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送图书8.38万册,送戏819场,送电影7924场。组织对外文化交流21批次,涉及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200余场,南京成为拥有“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最多的城市之一。在第七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奖中,我市有13件作品获得金奖。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累计完成80万户。
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8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29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7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4万张。现有卫生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52万人,注册护士1.26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1733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08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44张。
全市建立了12所惠民医院,接诊病人3.92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900人次,减免费用167万元。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新(改)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市累计建成1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城市人口覆盖率达96%。
全市农村已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95.67%。建成村标准卫生室596所,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全市镇(街)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100%。
全市未发生甲、乙传染病爆发流行,未发生霍乱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达99.15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达99.83%。
2006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7.54岁,其中男75.32岁,女79.84岁。
全市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800多项次,直接参与人数突破百万人次。全市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达到1130个。2006年全市先后产生3位世界冠军,使南京的世界冠军运动员总人数累计达到18名。市体育代表团在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夺得551枚奖牌,其中金牌265枚,奖牌总数和金牌总数列全省第一。先后承办了2项次国际比赛和6项次全国比赛。
十二、环境保护
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4个。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100%。设立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3088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8304公顷。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4个,面积达674.8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0个,面积达452.1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的天数达到305天,占全年的83.6%,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5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900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5.0万吨。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5%、76.0%和88.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77.3分,比上年提升了2.8分。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19.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26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90‰和6.19‰。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07.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43万人。其中市区524.64万人,增加11.26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6.7万人,离退休人员当期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38.3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1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67.24万人。2.43万名被征地农民进入社会保障。年末全市福利类收养性单位拥有床位15572张,收养12439人。其中社会福利院11个,拥有床位2188张,收养1769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20处,社区服务中心52个。全市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3.51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的有8491人。
据抽样调查,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37.72元,比上年增长1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045元,增长13.2%。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233.56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12元,增长26.0%。
注: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南京统计年鉴》为准。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一、综 合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374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318亿元,增长1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379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0.9%。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0:49.5:47.5。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4.8%,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40.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类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1%,衣着类上涨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居住类上涨4.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3.4%,交通通讯类下降1.8%。 | RAG-ES | 2024-09-11 |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8.99,比上年下降1.01%。其中,轻工业下降4.8%,重工业上升1.55%;生产资料下降1.15%,生活资料下降0.06%。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4.44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6.73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二、农 业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165.0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90.08亿元,增长5.4%,林业产值2.06亿元,增长5.1%,牧业产值33.46亿元,下降1.2%,渔业产值34.17亿元,增长16.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9亿元,增长11.4%。全市粮食总产量105.33万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小麦产量16.86万吨,增长130.3%。棉花产量0.55万吨,比上年下降6.5%。油料总产量17.1万吨,下降19.2%,其中油菜籽16.03万吨,下降20.1%。蔬菜总产量239.05万吨,下降23.3%。 | RAG-ES | 2024-09-11 |
肉类总产量17.8万吨,比上年下降10.2%。禽蛋总产量8.35万吨,增长0.2%。全年牛奶总产量15.14万吨,增长9.7%。全年水产品产量19.04万吨,增长5.5%,特种水产养殖面积比重超过50%。年末全市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达209个,其中当年新增加25个;累计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22个;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85.98万亩。全市拥有国家级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6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2个。三、工业和建筑业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469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年工业四大支柱产业(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实现总产值3230.32亿元,增长12.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05.65亿元,增长10.7%;实现利润214.53亿元,增长8.7%。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514.09亿元,增长42.0%。工业产品出****货值960.16亿元,增长10.9%,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0.5%。在全市447家有出****货值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有66家。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