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窝铺遗址

魏家窝铺遗址

共 262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2008年5月,农民种地时发现遗址。
2008年7月19日,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发掘。
魏家窝铺遗址
2009~2012年,魏家窝铺遗址累计发掘面积15320平方米(勘探面积约93000平方米)。

遗址特点

综述
魏家窝铺遗址
2009~2012年,魏家窝铺遗址累计发掘面积15320平方米(勘探面积约93000平方米),确认房址114处,灰坑219处,壕沟3条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动物骨骼等遗存。
遗址布局
魏家窝铺遗址外围有呈不规则长方形的环壕,环壕内为主要生活区,主要遗迹单位有房址、窖穴、灰坑等。房址数量较多,且成排规律分布,基本呈西北—东南向排列。所发现的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形状呈圆角长方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等。房址面积8~60平方米。墙残高约数厘米至60多厘米不等。剖面形状基本为直壁。房址门道大多向南,较好的房址踩踏面为碾碎的料礓石与草拌泥混合而成,大部分为生土铺面,部分经过火烤。灰坑的坑口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坑体结构有直壁筒形、倒梯形、袋状、锅底形等;坑底形态有平底和二层台等样式。
两条灰沟对其他遗迹呈环绕之势。两灰沟均位于遗址的东侧。一条灰沟(G2)较宽,宽150~300厘米,深65~110厘米,在发掘区内揭露出长约50米。另一条灰沟(G1)位于G2的东边,较窄,宽50~80厘米,深79~90厘米,在发掘区内的部分长约13.5米。发现的房址朝向大致可分为西南和东南两大类,少数房址朝向西,绝大多数房址的门道与火道朝向一致。大部分西南向和部分东南向的房址被G2围绕,G2和G1之间房址的朝向大都为东南,G2以东没有发现房址。G2拱卫区域内的西边发现面积最大的房址F18。F18朝向西南,面朝着一个小型的空场,其东、西和北边各发现有数座西南向房址,以F18为中轴线东西向成排分布。两座西向的房址位于F18的东边,朝向以F18为中心的西南东北向中轴线,位于西南向房址群的某一排上,属西南向房址群的一部分。在G2内西南向房址群的东部和南部,还发现有南北向成排分布的东南向房址群。有两座东南向房址打破了G2。这些房址和G1与G2之间的东南向房址构成一群。在G2和G1之间,还发现少量西向和西南向的房址,位于东南向房址群内某一排上,与相关的东南向房址群围绕成“院落”或“街巷”。
魏家窝铺遗址西南向房址群以面积最大的F8为中心成排分布,东南向房址群背离F8的中轴线成排分布。两类房址群的分布都以F18为核心或主轴。魏家窝铺遗址保持着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址成排分布的特点。
房址
魏家窝铺遗址房址
魏家窝铺遗址房址均为地穴、半地穴式房址,由于多年受到水土流失与农耕的破坏,这些房址残存高度不一,最浅的房址仅存踩踏面,高度为零;最深的房址残存高度大约为70厘米。从可以确认的房址平面形态来看,这些房址大部分呈方形或圆角方形,个别房址平面形态略呈梯形,直壁或斜直壁,地面基本平坦或略有起伏,绝大多数房址中央位置可以确认相互连接的灶坑与烟火道,基本上与烟火道方向一致的房址壁上确认门道,门道大部分斜坡状,偶有台阶的设置。房址内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蚌壳以及动物骨骼等,并从房址里采集了大量的烧土、草木灰以及其他碳样作检测标本。
灰坑
魏家窝铺遗址灰坑的坑口从形态来看大部分为圆形系统中的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少有不规则形;从灰坑的坑壁来看,大部分为直壁或斜直壁,个别灰坑为袋形灰坑;坑底大部分平底,少有锅底坑,部分灰坑坑底略呈斜坡状或起伏状。这些灰坑大部分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其他遗迹或直接打破生土,灰坑内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蚌壳以及动物骨骼。

文物遗存

综述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文物
魏家窝铺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以及一些动物骨骼,其中数量上陶器所占比例为最大,其次为石器,骨角、蚌器与动物骨骼的数量较少。
陶器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文物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陶器按质地可以分为夹砂陶、泥质陶两大类,从数量上来看,夹砂陶的数量要相对多一些,主要是夹砂黑陶与夹砂灰陶,泥质陶数量相对较少。从器形来看,平底器居多,另有部分圜底器和有足器。大多数夹砂陶的砂粒比较均匀,多为灰白色石英砂,部分夹砂陶因烧制或使用等原因局部呈现褐色或深黑色,大部分夹砂陶器器壁较厚,火候较低,较酥,吸水率强。夹砂陶器器身所施纹饰以之字纹、刻划纹与戳印纹居多,此外还有部分附加堆纹、压印纹等,器底多为席纹,少数夹砂陶器口沿或者器身还饰有小钮或乳突。夹砂陶器的器类有筒形罐、斜口器、釜、杯等器类,其中筒形罐的数量最多。
石器
魏家窝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器,这些石器从加工方法上来看主要有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中又有直接打制石器与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其中,磨制石器与细石器的数量最多,直接打制石器的数量相对较少,有些应该是磨制石器的未完成品。这些石器的原料也比较多样,有石英、砾岩、砂岩、燧石、大理石等。主要器形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锛、穿孔石刀、石耜、磨石、石镞、石饰品、石叶、石刃、石质刮削器、砍砸器等。

研究价值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是国内发现的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早中期聚落遗址,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为深化西辽河上游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推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所获荣誉

2010年9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二十大新发现”中,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位居榜首。
2011年,魏家窝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保护措施

2012年,魏家窝铺遗址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魏家窝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千米的丘陵台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魏家窝铺遗址,路程约11.2千米,用时约17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