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最近我们在做的课程优化
共
154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7-28 10:54
今天一大早到公司,我就把PMTalk新功能都进行了验收,还是和以往一样把我发现的产品BUG、以及需要的优化项都罗列了出来。这种习惯已经从刚开创业的时候就一直坚持着,每次只要PMTalk有新功能发布,我首先会进行产品的测试和验收,第一是对团队努力的汗水进行认可,第二是怕影响开发同学们的进度。
作为产品研发的第一个环节,如果需求出来的慢,那么研发的工作也会滞后。甚至很多时候你给出的优化项目、罗列的BUG别人不一定都看得懂,还需要产品经理亲力亲为的去让他们理解,才能保证工作可以继续推进。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会主动去Push解决上面的问题,而普通的产品经理可能就是把问题列出来了,至于什么时候解决那就等需求排期了,如果没有排上就不管了。
把相关Coding的功能进行测试后,下午我又投入在课程研发去了,在拿到团课程优化内容后,通过修改课程课件和录制课件的方式,继续去打磨课程。最近在和课程同学们一起打磨《21天B端产品经理》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在对新版本的PMTalk做功能验收和测试。新版本的《21天B端训练营》同样课程体量会翻一倍,之前报名过的同学们免费继续看。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切换,让我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做产品经理的产品工作实际上会帮助我们做其他类型的产品,而当你服务、某个商品当做产品来考虑,那用户一定会更加喜欢。张小龙曾经在视频号直播里提到:“如果你做一个杯子,这个杯子做得很好,你就是很牛逼的产品经理,而不是能够因为用你的人数多,就说明你是牛逼的产品经理。”所以这篇文章目的是劝告那些对认为只是做软件类的产品才是产品经理的工作提个醒,“不是只有Code,才算做产品!”。而这个方法可以遵循下面3个维度去实现,分别是标准化、可以优化、和具备售前、售后、服务三个明显状态。
指的是产品的组成元素是标准的,比如我在打磨我们的《21天系列课程》时候,其中一定会包含同学们的作业、作业指导和作业点评,章节的内容一定会有4个小节,每个小节不超过15分钟。标准化的好处是产品的维护成本低,同时容易预测。我们对标准化的产品可以快速的做出反应。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了好的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迭代和优化,修修补补才能最终拿出一个看的上眼的产品。
所以在和课程团队做《21天系列课程》的时候,我就告诉团队一定要带着优化的角度去,刚开始课程上线很可能会有用户吐槽,但我们要把用户痛点记下来,在服务商进行弥补,同时要思考怎么在课程体系内容里添加这部分内容。把其优化项目罗列出来,再逐步优化。如果专注在打磨一款产品上,不管是研发类的工具还是服务性的产品,一定要聚焦在一个点上不断优化,而不是换方向。
比如PMTalk就已经迭代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同时重构过几次,这些都是我们在提供垂直内容服务所做的。好的产品一定要给用户分别提供不同生命周期的服务,我们要做的是为不同状态做好服务。
所以一定要有对应的角色来为这个状态提供对应的产品,比如我们在企业里做SaaS产品,会有售前、售后、还有技术支持和运营。所以针对用户我们提供了试听和作业答疑,也是希望你在下单前能够有更多信息确保产品匹配自己,以及产品能够对你有个性化的帮助。做产品难的是商业模式难以确定,而做非coding的产品,产品难得是服务的标准化,以及产品的服务内容是否可靠。我们做产品最常用的是用NPS(推荐值)来评判产品的好坏,从商业指标则是ROI来判断,ROI超过1的系数越多,投入回报越高。
同样的一套好课程,我也认为是要不断打磨,持续优化。
浏览
34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