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恩达遗址

小恩达遗址

共 155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20

历史沿革

1980年5月,当地群众在此搞农田建设时发现了小恩达遗址,后遭到严重破坏。
1986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普查队首次对小恩达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发掘了2个探方和1条探沟,发现3座较为完整的房屋遗迹、1处灰坑、5处窖穴和1座墓葬,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对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
小恩达遗址
2016年8月26日,正式启动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工作,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小恩达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出土文物进行修复。截至2017年11月,小恩达遗址考古发掘已完成出土标本的分类、统计和报告选用标本的绘图工作,并进行标本的照相、描述、扫描、修复等工作。据统计,此次整理的各类出土标本共计1.27万件,完成报告选用标本绘图820张(410件标本底图与清绘图),拍摄报告用标本照片40余张,已完成描述报告选用标本156件。同时,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独立完成了12件出土陶器的修复工作。

遗址特点

综述
小恩达遗址清理出大量房屋遗迹、灰坑、窖穴,发现一处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墓葬。小恩达遗址的年代从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三者并存,而且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情况来看,处于新石器时代。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和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年代距今在4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房屋遗址
F1,居住面加工方法为:先将地面平整铺一层厚15~25厘米的小石粒(内掺少土),上部再铺一层3~5厘米的黄灰色,踩踏捶打坚实,表面用火烧,形成黑褐色的红烧土屋面。居住面上留有一层灰烬。由中心立柱与周边明础上的斜柱组成锥形房屋,门道处由3块石重叠成台阶状踏步。房基周围有明础,墙壁以柱为骨,编缀枝条,内外涂草拌泥而成木胎泥墙,居住面中央有灶坑。这些特征基本与卡若房屋遗址相似,说明卡若遗址是当时藏东代表性的一种文化遗址。
石棺墓葬
石棺墓葬
石棺墓葬1座。这座墓穴为土坑竖穴,葬具以石块筑成,为长方形石棺,葬式侧身屈肢。出土人骨架和双耳陶罐1件。

文物遗存

小恩达遗址石棺葬出土小平底双耳罐
小恩达遗址出土遗物近400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等类。石器中打制石器占74.4%,其工具类型有铲状器、切割器、锄状器、尖状器、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矛等10类。细石器占19.6%,有细石核及各类工具。磨制石器占6%,主要有条形锛、凿及穿孔石刀等。陶器均为夹砂陶,以灰色为主,纹饰有刻划纹、剔刺纹、压印纹及绳纹等。陶器器形多见罐、盆、碗等,多为平底器,有少量矮圈足,不见圜底及三足器,陶器颈、腹部常有穿孔。出土骨器以锥、针为多,另有骨刀梗、骨匕等工具。

研究价值

小恩达遗址
小恩达遗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属于卡若文化的范畴,但又比卡若遗址有着明显的进步。从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骨器来看,小恩达遗址已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阶段。从文化面貌来看,它与西藏林芝、墨脱、拉萨北郊曲贡村几处遗址的原始文化以及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小恩达遗址是藏东昌都地区继卡若遗址后科学发掘的第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对于探讨藏民族的起源,西藏地区早期与黄河流域等地的文化联系,以及建立和完善卡若文化的类型和序列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小恩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小恩达遗址位于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小恩达遗址,路程约5.9千米,用时约12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