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坝遗址

共 3550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1:44

历史沿革

1975年冬季,罗家坝村民踩瓦泥时发现青铜器40多件,主要是剑、矛、钺。四川省市文物专家认定为战国时期的土坑墓群和汉代遗址。
1987年,四川省开展解放后最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宣汉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了解罗家坝村民在修房建屋、耕田翻地时经常发现陶片、汉砖和铜器,而且洪水过后,曾拣到过青铜罐等。
1996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发掘罗家坝战国土坑墓群。
1999年9月至11月,、宣汉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罗家坝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个、房址1座。
2003年3月至7月,罗家坝遗址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个。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530平方米的发掘面上,共清理了36座墓葬和13座灰坑,首次在罗家坝遗址发现了双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各1座。
2015年底至2016年5月30日,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大量新石器时期考古遗存,在300平方米的区域,有六七十个灰坑和两座房屋基址,同时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
2017年11月25日,达州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建设启动。同年1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遗址新发现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2019年12月,罗家坝遗址进行第五次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由负责实施,考古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
2021年2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罗家坝遗址近两年的考古成果。
2023年4月,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将对外开放。
罗家坝遗址
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组织省文物局专家库专家对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收藏展出的文物进行鉴定评估。经过专家组认真细致鉴定评估,共认定文物466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26件,三级文物195件,一般文物236件,分别涵盖新石器时代与东周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等。鉴定出来的9件一级文物分别是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嵌错狩猎纹铜壶、巴蜀图语铜印章、蟠螭纹铜簠、铜带鞘双剑、蟠螭纹铜罍、巴蜀图语铜矛、牧彘铜带钩及饰件、驭车铜带钩及饰件。

遗址特点

罗家坝遗址,总面积60万平方米,发现了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文化堆积为11层,文化层最深达2.75米,涵盖了东汉、西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并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罗家坝东周墓地排列有序,从南向北可分为6排,排与排之间可能存在血亲、等级或时代关系,这一发现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所反映的巴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

文物遗存

罗家坝遗址中有许多青铜、金器,以满饰土、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器,亦多为前所未见的珍品。罗家坝遗址男性墓葬以兵器为主,有青铜剑、矛、箭镞及陶器釜、罐等,女性墓有纺轮、串珠、玉管等。
截至2004年,该遗址已出土青铜器30多件、陶器40多件和数百件陶器残片,许多器物在罗家坝是首次发现。
1999年9月至11月,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00余件,包括一柄巴人的标志性兵器—柳叶剑。
2003年3月至7月,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陶器、骨器、铁器、玉石器等随葬品600余件。两次发掘陶片标本3000余件。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涵盖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时期,历史年代久远,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疑为巴国王侯墓的33号大墓,出土的大型、巴式青铜兵器、彩色陶器和巴人印章等。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出土各类文物500多件,其中包括224件铜器、195件陶器和近百件玉、石、骨器。
2021年2月26日,考古人员首次在距今2000多年的东周墓葬中发掘出十余片龟甲,这些残留有占卜痕迹的龟甲,为巴人“尚巫”习俗提供了实物佐证。考古人员在出土的印章和兵器上新发现了60多个巴蜀符号。
文物

历史文化

文献资料记载,巴人起源于鄂西的清江流域,又沿着长江向上游发展,到达嘉陵江流域和汉中等地,形成了南北两支。一支是以白虎为图腾的巴、樊、谭、相、郑五氏之巴,主要活动在长江沿岸地区;另一支是以嘉陵江流域为中心的板楯七姓之巴,以射虎为业。《华阳国志·巴志》载巴之属有“濮、賨、苴、共、奴、镬、夷莛”之蛮,賨、苴为巴人的一支,居住在渝水(嘉陵江)左右。《舆地纪胜》卷一六二:“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賨在秦汉以前又称板楯蛮,沿渠江流域中上游发展,遍居于川东北(今达州、渠县、宣汉地区)岗丘山水之间,并进一步以宣汉为前进基地,沿前河顺百里峡入城口,再沿城口河(古称濮水、彭水)穿越大巴山尾脉进人陕东南(今安康地区)和鄂西北(今十堰、房县地区)。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宣汉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賨族的范围,罗家坝遗址是巴人賨族的活动区域。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来源于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舞风刚劲,音乐铿锵,属武舞、集体舞。汉初巴渝舞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又是接待各国使节、宫廷祭祀、天子丧礼的乐舞。唐朝时巴渝舞仍是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消失。尽管如此,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踢踏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巴渝舞的流变。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密不可分。
古代巴人善酿清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水经·江水注》曾有记载。由于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以致秦昭王与板蛮定立盟约时以此酒为质。巴人民风石朴凝重,崇尚勇武。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巴人还创造了不少神话。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国内曾有专家推断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值得一提的是宣汉大山深处生活着不少土家族人,龙泉、渡口、三墩、漆树四乡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土家族自治乡。他们头包白帕、穿花边衣服、大块吃肉、住吊脚楼的生活习俗,以及跳摆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娱乐形式,据说就是古代巴人的遗风。也许生性骠悍的巴人在这一片开阔地带早就过着田园牧歌似的生活。据史书记载,巴人种植水稻、燕麦,采摘桑叶养蚕,用上好的粮食酿制特有的清酒。他们有着丰富的事物。农耕文明改变了他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优质的稻米被制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战争间隙,展示着她们短暂的美丽。
历史上,巴人尚武,生性骠悍,从殷商开始往后的千百年间,他们不断迁徙,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由于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发展、消亡,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所以留下很多疑问。

研究价值

罗家坝遗址的文化面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对研究古代的巴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秦文化、蜀文化的相互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罗家坝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1月,罗家坝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名单。
2021年10月12日,罗家坝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罗家坝遗址位于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

交通指引

宣汉县人民政府距离罗家坝遗址约32千米,可驾车前往。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