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城遗址

联合创作 · 2023-08-06 05:32

禹王城遗址,即古安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7.5千米处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地处青龙河平川和鸣条岗丘陵地带,因传说夏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是华夏寻根溯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

文化价值

禹王城遗址是华夏寻根溯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禹王城遗址出土的瓦当,对于认识东周秦汉时期禹王城建筑规模和建筑材料,了解黄河中下游的瓦当情况,特别是揭示禹王城遗址的文化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

建筑历史

战国时期(前562年—前339年),禹王城遗址是魏国早期都城。

秦(前221年—前207年),禹王城遗址是秦国的河东郡治所。

汉(前202年—8年,25年—220年),禹王城是汉朝的安邑县治所。

北魏神麚[jiā]元年(428年),古安邑城一分两半,设了南安邑、北安邑,南安邑在盐湖区,北安邑就是禹王城(禹王城遗址)。

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安邑城(禹王城遗址)废弃。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禹王城遗址的庙宇尽毁于战火。

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对对禹王城遗址进行了调查。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禹王城遗址进行钻探和小规模发掘。

1974年—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禹王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1991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夏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的禹王城考古队在对禹王城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时,于禹王村采集到一批陶质半两钱模。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禹王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禹王城遗址被山西省文物局列入了山西文物保护重点工程。

主要景点

景点总述

禹王城遗址共分为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

大城

大城,属战国前期(前562年—前339年),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千米,北窄南宽,整体形状略呈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千米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米—12米,高度为3米—8米之间。

四面城墙皆板筑夯打而成,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一般残存2米,最高达5米,南墙和东墙保存稍差,东墙南段及东南角遗迹不明显,除北墙之外,其余城墙均不是一条直线,在西墙北段外,似有护城壕痕迹,东墙长1530米,西墙长约4980米,随地形起伏而曲折,是四个城墙中弯曲最多的,南墙长3565米,北墙长2100米,外侧有护城壕。

中城

中城,处于大城西南部,略呈方形,中城垣周长650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西、南两城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北墙长1522米,高1米—5米不等,东墙存长960米。

小城

小城,位于大城中部,小城整体形状为缺去东南角的长方形,周长3270米,面积约75.4平方米,墙宽5米—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米—4米,小城地势略高,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安邑的宫城,而大城即郭城。

禹王台

禹王台,在小城东南角,又称禹王庙、青台,系方形夯土台,高11米,东西长58米,南北宽70米,是战国时期魏都安邑城中的一座天文台、观象台。从夯土台的剖面上来看,其上部夯土时代较晚,下部夯土较早。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