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寺

联合创作 · 2023-07-22

明教寺,原名明教院、铁佛寺,又称明教台。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为明朝院式建筑,属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原址是三国时期曹操所筑的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是江淮著名胜迹,古庐阳八景之一,是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合肥十大地标之一。

文化

文化特点

明教寺作为安徽名寺,历经千年,是罕见的明朝院式建筑群,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属禅宗临济派,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建筑特点

明教寺为明朝院式建筑,山门建在一梯形台阶上,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粘土筒瓦,屋角发水戗,单椽,无斗拱,饰挂落。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粘土筒瓦,屋角发嫩戗,无斗拱、柱廊。大雄宝殿旁有屋上井亭、教弩亭等名胜,均为钻尖式屋顶,粘土筒瓦,嫩戗屋角,下设鹅颈椅。整座寺院轴线基本对称。

历史

建筑历史

三国时期,曹操在今明教寺原址修建点将台。
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明教寺初建。
隋末,明教寺毁于兵变。
唐朝大历年间,在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高丈八,庐州刺史裴休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
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沿用至今。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复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于天国失败后,隐于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取法号通圆。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
光绪十一年(1886年),通圆重修大雄宝殿等建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明教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派进驻明教寺,成立新亚佛教会合肥支会。
1994年后,合肥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明教寺。
1984年,明教寺由文物部门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2013年,启动明教寺维修和教弩台加固的前期工作。
2015年,合肥市明教寺维修工程开工。
2016年10月,合肥明教寺经过封闭大修,再次迎客。

文物保护

1983年,明教寺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013年,明教寺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明教寺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为光绪年间所建。

天王殿

明教寺前殿为天王殿,殿东厢为“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三国军队的旗帜,战场上用过的刀枪剑戟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由天王殿绕过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就到达了大雄宝殿,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墨宝;殿内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正中则供奉着明教寺的镇寺之宝——五尊由北京请回的佛像。大殿左侧是清道光年间铸造的大钟,钟声悠扬清远,撞击时声音可传遍老城。大殿东面是卧佛殿,后面是地藏殿,东南角为花园,花园内有屋上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

屋上井

屋上井,以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相传该井乃是当年魏军为汲水所凿。在西晋时得到整修,井栏周围现尚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可见此井至少已有1700多年历史。井口石栏拙朴古老,尤其是井栏口遗下的二十多道由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绳沟。

听松阁

明教寺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为了纪念古人,寺僧在此建阁,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