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善寺

宝善寺

共 127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2:08

历史沿革

赤峰市宝善寺
宝善寺是清朝蒙古地区八大黄教寺庙之一。清顺治八年(1651年),宝善寺正式开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宝善寺正式竣工。原址在西拉沐沦河北岸,宝善寺属清代皇庙,是清顺治帝的曾外孙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出资所建,朝廷赐名“宝善寺”。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迁今址。
文革时期,宝善寺遭到破坏,八殿一府一塔大部分被毁,活佛府和三个殿幸存下来。
20世纪70年代,两个大殿被拆除,仅存活佛府和大经堂两处古建筑。

建筑特点

宝善寺系典型的藏式建筑,有小布达拉宫之美称。原建有8座大殿,即弥勒佛殿、护法殿、天王殿、大经堂、骑羊护法殿、密咒殿、哲理殿、嘛呢殿,一处活佛府(葛根正殿)和50多间喇嘛住房。共占地面积158亩,总建筑面积为11762平方米。
寺内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逐级而上,层迭有致,其余建筑分为两侧两厢,相互对称。前有花墙横栏,中间有甬道相连,后殿坐北朝南。房高脊灰瓦,长檐明柱,采用藏、汉结合式建筑样式。整个建筑设有科学排水系统,结构合理。
现存的萨布腾拉哈木宫、苏古沁独宫、两座大殿和一座葛根正殿,是阿旗寺庙中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现存建筑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分是寺庙主持葛根生活居住区——葛根正殿,由于葛根(活佛)身份地位高,葛根正殿(活佛府)院落是按照王爷府的格局而建。
葛根正殿布局严谨,林阴蔽日,院落方正。中间部分是萨布腾拉哈木宫(护法殿),为葛根私人宗教活动区,建筑风格为藏式建筑,结构合理,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后部分为苏古沁独宫(大经堂),为庙宇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喇嘛拜佛的大殿,最多能容纳2000多喇嘛诵经。

文物遗存

宝善寺萨布腾拉哈木殿前月台上置大钟一口。寺内有雕塑、绘画及工艺等作品。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赤峰市宝善寺
巴图扎萨克郡王的祖父是蒙古的色布腾王爷,即顺治帝女儿固伦淑慧公主的驸马。巴图郡王之子罗布桑格力格日旺丹为宝善寺第四位转世活佛。在清政府对蒙政策的大背景下,由扎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出资兴建的宝善寺,成为清王朝八大黄庙之一”。

历史背景

清政府利用宗教的教化作用“易其政,不易其俗”来驾驭蒙古诸部,消除各分裂势力。为了更好地维护满蒙家的局面,清政府积极推动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藏和蒙古地区的发展。不仅给格鲁派的大师达赖和班禅很高的政治待遇,同时在蒙古地区大兴土木修庙建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在蒙古地区掀起了修建佛教寺庙的高峰。

研究价值

宝善寺对研究清代藏式寺院建筑及藏传佛教在阿鲁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物保护

保护碑
2006年6月25日,宝善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