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联合创作 · 2022-08-29 00:00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的工作思路,紧扣“一突破、两进位、三覆盖、六倍增”目标,积极推进“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应对了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市经济承压前行、总体平稳、稳中提质。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616.8亿元,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4.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13.2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629.1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7.6:47.4:4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幅的贡献率分别为6.2%、59.3%和34.5%。全市人均GDP为93284元,增长4.9%。

 

202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87.11万人,较上年减少1.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0.53万人,较上年增加0.77万人;乡村人口106.58万人,较上年减少1.99万人;城镇化率为72.47%,较上年提升0.43个百分点。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4%,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1%,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1.4%。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43亿元,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214.49亿元,增长3.3%;林业产值33.63亿元,增长3.0%;牧业产值145.76亿元,增长2.9%;渔业产值18.77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78亿元,增长9.5%。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20.2千公顷,下降0.6%;全市蔬菜及食用菌面积83.96千公顷,增长1.6%;油料面积57.7千公顷,增长6.9%。

全年粮食产量150.44万吨,下降3.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41.79万吨,增长0.8%;油料产量10.35万吨,增长11.8 %;水果产量44.3万吨,增长2.4%;茶叶产量0.26万吨,增长0.4%;中草药材产量0.55万吨,增长4%。出栏生猪319.5万头,增长2%,猪、牛、羊肉总产量25.1万吨,增长4.8%,其中猪肉产量23.39万吨,增长5.2%。水产品总产量10.43万吨,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工业增长12.8%,民营工业增长5.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6.3%,制造业增长8.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1%;分行业看,铁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7 %,汽车制造业增长22.0 %,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2 %,医药制造业增长6.8%、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增长3.8 %,陶瓷制品制造业增长5.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8.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9.6 %。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占规模工业比重为77.1%。全年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7%,利润增长32.5%。百元营业收入成本79.18 %,下降0.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57.9亿元,增长0.5%。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1230.4亿元,增长11.6%,利润总额21.2亿元,下降0.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9.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7%,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1.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增长12.9%,民间投资下降17.9%;分领域看,产业投资下降12.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21.6%,民生工程投资增长8.2%,生态环境投资增长19.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建安投资下降6.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71.3亿元,下降35%,商品房销售面积402.4万平方米,下降30%。

 

五、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01.6亿元,下降2.9%。全年公路客运量970.4万人次,下降60.9%,公路货运量1.7亿吨,下降5%,公路运输总周转量97.9亿吨公里,下降5.1%。水路运输总周转量20.2亿吨公里,增长9%。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93.4万辆,本年新注册汽车7万辆。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0.1亿元,增长13.5%。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0.2亿元,年末移动电话157.1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7.02亿元,增长2.4%。分经营地看,城镇零售额1105.12亿元,增长2.3%;乡村零售额171.9亿元,增长3.3%。分行业看,批发业117.1亿元,增长1.5%,零售业1021亿元,增长2.5%,住宿业11.6亿元,增长2.2%,餐饮业127.3亿元,增长2.9%。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商品零售额513.6亿元,增长10.4%,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5%,烟酒类增长1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3%,化妆品类增长8.2%,金银珠宝类下降13.1%,日用品类增长19.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3%,中西药品类增长14.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3.2%,家具类增长43.1%,通讯器材类增长7.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6%,汽车类增长6.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2.7%。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24.2亿元,增长9.2%。

全年进出口总额210.6亿元,下降6.5%。其中,出口157.3亿元,下降6.1%;进口53.3亿元,下降7.9%。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80万美元,增长80.8%。实际利用内资金额1050.8亿元,增长14.4%。

七、财政金融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9亿元,增长6.2%,其中,市本级完成52.6亿元,增长24.3%;地方税收收入136.2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1.3%。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0.7亿元,增长11%。财政用于民生支出435.3亿元,增长20.2%,其中教育支出75.2亿元,增长5.5%,科学技术支出40.6亿元,增长39.3%,卫生健康支出41.1亿元,增长5.4%。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40.8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889.7 亿元,增长16.2%;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780.1亿元,增长0.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232.1 亿元,增长12.3 %。余额存贷比为76.2%。

 

年末有证券公司营业部34家,证券交易额4493.9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12家,境外上市公司1家,全市直接融资总额335.9亿元。各项保险保费收入101.8亿元,增长4.6%,其中,财产险保费29.9亿元,增长9.9%;人身保险保费71.9亿元,增长2.5%。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31.3亿元,增长1.4%,其中,财产险赔款18.1亿元,增长5.3%;人身保险给付13.2亿元,下降3.6%。

八、教育和科技

年末有普通高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生622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35802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20902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7981人,普通高中毕业生23860人,初中学校毕业生43250人,普通小学毕业生49474人,在园幼儿12880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1%。各类民办学校733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2.39万人。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5.64亿元,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1190.2万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821.3万元。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43.3亿元,增长13.5%。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个。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08.06亿元,授权专利8069件。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0家、总数达201家。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21家、总数达58家,其中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9家,总数达25家。

九、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23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9个。

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455.53亿元,下降4.6%,国内旅游人数3774.73万人次,下降3%,入境旅游收入43.89万美元。

年末有卫生机构3002个,其中,医院10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017个,村卫生室1609个。卫生技术人员3.1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992人,注册护士14593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9人。卫生监督所(中心)9个,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0人。医院拥有床位总数22323张,乡镇卫生院103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651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35万人。

年末有体育场地9517个,其中运动场565个,游泳池94个,各种训练房(综合房及专项训练房)195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0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87.4万人。获得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3个、全国冠军2个。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17元,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862元,增长4.7%,其中,工资性收入30797 元,经营净收入7024 元,转移净收入11626 元,财产净收入541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73元,增长6.3%,其中,工资性收入12087 元,经营净收入8294 元,转移净收入5780 元,财产净收入1112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1:1。全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568 元,增长5.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2443 元和21692 元,分别增长4.7%和6.3%。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9%和27.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4%,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1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177.83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26.7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1.8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53万人。发放城镇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分别为1.37亿元和2.24亿元。完成农村“三路”提质改造367.3公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20个。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出让土地面积514.3公顷,下降8.7%,其中商住用地372.9公顷,增长15.9%,工业用地138.9公顷,下降34.2%,划拨用地面积251.8公顷,下降37%。全社会用电总量135.39亿千瓦时,增长5%,其中,工业用电量63.61亿千瓦时,增长2.1%,居民生活用电量39.27亿千瓦时,增长11%。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84.06万吨标准煤,下降3.5%。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36.98万吨标准煤,下降4.5%。2022年全市城区空气质量达标(优良)率为81.1%,较上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56.71%,森林蓄积量3240.89万立方米,湿地面积3.31万公顷。全市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0起,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12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31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38.46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328起,下降0.26%;道路交通死亡率3.35人/万辆,下降0.14%。

 

注:

1、本公报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规模工业及其分行业数据均不包含军工企业数据。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人口及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391.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

4、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划分进行了修订,将“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采矿业”中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和“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三个大类调入第三产业,2022年三次产业数据按照此标准进行统计。

5、数据来源:本公报中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数据来分别来自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和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邮政、电信数据来自邮管局和电信公司;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商务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保险数据来自金融办、人民银行和保险协会;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数据分别来自教育局、卫健委、科技局和文旅广体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社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

时光轴

RAG20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的工作思路,紧扣“一突破、两进位、三覆盖、六倍增”目标,积极推进“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应对了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市经济承压前行、总体平稳、稳中提质。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616.8亿元,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4.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13.2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629.1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7.6:47.4:4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幅的贡献率分别为6.2%、59.3%和34.5%。全市人均GDP为93284元,增长4.9%。RAG-ES2024-10-23
RAG-ES2024-10-23
 202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87.11万人,较上年减少1.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0.53万人,较上年增加0.77万人;乡村人口106.58万人,较上年减少1.99万人;城镇化率为72.47%,较上年提升0.43个百分点。RAG-ES2024-10-23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