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崔府君庙大殿
共 998字,需浏览 2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崔府君庙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前后。
金代,有大规模重修。此后,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
1949年秋,被长子师范占用。
1952年,长子中学成立后,大殿曾用作图书馆阅览室,后作库房。
建筑特点
长子崔府君庙坐北朝南,庙原有山门、舞楼、献亭、大殿、寝宫等建筑,现仅存大殿。大殿的前檐斗栱和主要梁架为原构,具有晋东南地区金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大殿坐落于高大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殿檐下斗栱分布不对称,前檐逐间施补间铺作一朵,两山及后檐无补间铺作。斗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蚂蚱头,前檐柱头铺作出双层琴面假昂,补间铺作第二跳为真昂,斗栱里转双杪,偷心。扶壁泥道重栱。山面及后檐柱头铺作华栱、令栱等构件被后期扰动,形制较杂乱。殿内梁架形式为厅堂造,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前后乳栿均衬于四椽栿之下,丁栿斜搭于乳栿、四椽栿之上。阑额、普拍枋至角柱出头。各平槫下用两材襻间,隔间不闪,脊槫下两材襻间,隔间相闪。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后直抵襻间枋。
长子崔府君庙大殿
文物遗存
长子崔府君庙大殿内四椽栿下保留有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修题记。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长子县崔府君庙大殿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金代木构建筑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主要梁架、前檐斗栱等大木作构件基本为原构,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大殿主要木构形制显现出晋东南地区金代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同时早、晚期木构件共存,反映了寺庙历代修缮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和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此外,作为崔府君信仰发源地的长子县崔府君庙,其现存的文献记载和建筑规制,对研究崔府君信仰的发展变迁以及长子县城的历史格局,均提供了珍贵而可靠的史料。
保护措施
2007年,长子崔府君庙大殿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长子崔府君庙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