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玛沟佛寺遗址

达玛沟佛寺遗址

共 3010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2:16

历史沿革

2000 年3月,发现达玛沟佛寺遗址。
2002年9~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抢救发掘了这处佛教遗址,并命名为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
2007年,达玛沟佛寺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并于同年8月20日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小佛寺遗址、毗萨满天王壁画、千手观音、三弦直头琵琶、裸体伎乐天人像等108件文物和壁画。

遗址特点

地理位置
达玛沟佛寺遗址位于策勒县达玛沟乡,距离策勒县城约30千米,距离315国道约4千米。遗址位于达玛沟乡政府东南约7千米的沙丘中间,此处遍布大小沙丘,最高沙丘可达8~10米,1号佛寺位于一独立沙丘之中,沙丘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20米,最高处位于沙丘东半部,从沙丘底部到最高点约6米沙丘上生长着芦苇、骆驼刺、红柳等植物。
佛寺
佛寺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米,东西宽约1.7米,是考古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古代佛寺,佛寺系南北朝遗迹,距今1500~1800年,表现出典型的犍陀罗雕塑艺术特征,是典型的西域佛教艺术风格,佛寺周围是一个庞大的佛寺群。
佛寺平面图
佛寺门开于南面墙壁中央。以门向为基准,轴线与东、西墙平行,佛寺遗址方向为北偏东5度。佛寺四壁为木骨泥墙,上部残,高1.38米。佛像紧贴北墙壁,佛像肩部以上被破坏残高1.45米。门槛宽约49厘米,门两侧各有2根立柱,由于外面沙土的压力,门柱上部向内倾斜。两立柱之间有2根直径2厘米的小木棍。门东侧墙厚11厘米,其中内侧草拌泥厚3厘米,中间木骨泥厚5厘米,外侧芦苇墙厚3厘米,最外侧草拌泥墙面部分已剥落,厚0.5~1厘米。门西侧墙结构与此相似。西墙夹有2根木柱,柱之间约49厘米,木柱之间墙保存最完好。西北角木柱距离西墙北侧木柱约53厘米,西南角木柱到西墙南侧木柱之间约64厘米,之间的木棍插到上部横木的卯眼中,横木上部已被人为拉出墙体,西墙北侧木柱到南柱之间的墙体保留较多,墙高约140厘米。东墙保存最好,墙体最厚处12厘米,中间两木柱之间55.7厘米,东南角木距离偏南木柱63.5厘米。
距佛寺地面高60厘米左右,佛寺东南面出许多砍削过的木块,有几块残留火烧痕迹,据当地农民辨认,应该是果树,树种可能是沙枣、梨树。佛寺外西部偏北2米处有一红柳根,东部约6米处偏北有一粗大的红柳根,周长约180厘米。佛寺东南约3米处有根直径约43厘米的胡杨,胡杨中心有火烧痕迹,胡杨旁有一红柳根,周长约100厘米。

文物遗存

佛像
佛寺北壁中央坐佛塑像衣褶用醒目的凸线条表示。紧贴身体的突出部分下垂,既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又清晰地显露出身体轮廓。佛身肩宽、胸平、腰纽,衣服为通肩式,通体裹衣,凸线条衣褶装饰密集流畅而富于韵律,给人以薄纱透体的“曹衣出水”式感觉。塑像整体表现出典型的犍陀罗雕塑艺术特征。由覆莲台和束腰须弥座构成的佛座远小于坐像。二者的结合展现出佛像的凝重与端详。佛像正面而立,重心居中,细腰宽肩,衣纹起棱,湿衣贴身,身体轮廓分明,衣纹自腰向下呈“U”字形下垂,富有装饰意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年试验室测定:达玛沟佛寺遗址佛寺塑像的C14年代为1424±27。即相当于526年±27年;树轮校正年代为618~656年。佛寺壁画人物形态圆润丰满,为典型的中、晚唐时期特点。
壁画
佛寺的四壁都绘有壁画:主尊的两侧壁面各绘有两身立佛像,东壁、西壁同样绘制着两身立佛,南壁门两侧绘有守护神像。各壁佛像的空隙间点缀着结禅定印、跏趺坐的小千佛。六身佛像有五身穿土红色袈裟,从图像上看,五身佛像的姿势基本相同,为一手于胸前结印、一手自然下垂或握袈裟下摆,手指间有蹼连接,跣足,呈外八字立于莲台之上。不同的一身,为东壁南侧的立佛像。此身立佛像身着白衣,胸部以上已残损。佛衣的衣纹线条较为稠密,腿部的“U”形衣纹紧贴身体,佛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微握,跣足立于长方形须弥台上,佛足中间有一小人。佛身后有圆形大背光,背光内层绘满千佛,千佛均为半身像,有的可以看到置于胸前的手。在须弥台两侧各有一身菩萨,高度大概在佛的膝部,两身菩萨均梳高发髻,戴三珠冠(北侧一身头部残损),微微仰头上视。菩萨上身袒露,胸饰项圈,菱格纹的长帔帛绕臂,腰间系带,下身着长裙。
南墙西侧守护神
佛寺南壁两侧的守护神图像,南墙西侧为一身男性武士,腰部以下保存在壁面,上半身残块在遗址中发现,可以拼合成一尊较为完整的图像。此武士为正身直立,面部为四分之三侧面,眉目细长,唇上有蝌蚪胡,头戴卷草纹装饰的头冠,中心有一圆形装饰片,当中绘有一只鸟,周围有联珠纹装饰。冠后发髻微微耸,淡黄色的卷发披于身后。武士戴圆形大耳环,佩项圈,身着圆领半袖长锦袍,领口、衣襟、袖口装饰有卷草纹,锦袍之下穿有窄袖衫,菱格纹的长帔帛搭在右臂上,右手持长武器,顶部残缺,当为长枪、长戟之类。下身着宽松的白色长裤,裤脚塞于黑色长靴之内。武士身后绘有一头长着犄角的鹿。
南墙东侧守护神残片
佛寺南壁门北侧同样为一身守护神,只有下半身保存下来。为一身穿着白色短裙的站立神灵,两胯之间有土红色衣物,最外垂有宽腰带,两腿赤裸,身两侧有宽帔帛垂下,重心放在右脚上,跣足立于棋格状的莲台之上,身后有椭圆形大身光。莲台的一侧绘有小莲花,上方有禅定小佛像。
倚坐菩萨残片
佛寺南门正上方,为一身倚坐的菩萨残片,从图像上看,菩萨佩有半圆形的大臂钏,裙腰外翻出一段,束以腰带,末端垂于胯间,下身着白色长裙,跣足踏大莲花。周围有莲蕾、荷叶,可能表现的是莲池。菩萨坐于双层圆垫上,两旁各有一身怪兽护持,怪兽尖爪竖耳,口较大,可能为狮子。菩萨身后有菱格纹圆形大背光。

研究价值

达玛沟佛寺遗址遗址形制、壁画与所出土文物对研究与了解古代和田地区佛教、民间佛教信仰、佛教塑画技法,以及与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佛教传播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实物例证。是中国考古已发现的古代佛教遗址群中临近交通路线和主要绿洲城镇的古代文化遗迹.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实物载体。大量的出土文物承载着西域佛教建筑、壁画艺术、雕塑艺术、佛教史、文化史内容。表明这里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与发展的家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达玛沟佛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达玛沟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约30千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达玛沟佛寺遗址,路程约33.4千米,用时约44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