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198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1985-08-16 22:27

南京市统计局

198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全市围绕“搞活南京”这个主题,从“搞活企业、搞活城区”入手,抓住了联合和流通这两个突破口,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事业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五十项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得了比前几年更好的成绩,胜利完成了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据统计,全年社会总产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工农业总产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国民收入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在生产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市场繁荣,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第三产品有了较快的发展,同全国各地的联合和协作有了新的进展。国民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仍然紧张,部分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工业

1985年,我市工业企业坚持改革,推进联合,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适调产品大幅度增加,取得了生产增长、效益提高的好成绩。

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1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5.3%,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34.7%(其中:乡办工业增长37.6%),联营工业增长45.8%。

市考核的10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的有82种,其中内燃机、摩托车、改装汽车等产品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倍以上。

全年轻工业总产值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我市轻纺工业积极增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轻工产品花色品种增加,中高档产品和名牌优质产品大幅度增长,对繁荣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但市场紧俏产品仍不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全年重工业总产值为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工业生产健康、稳步地发展。一年来我市以搞活大中型企业为重点,通过简政放权和推进企业内部的各项改革,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有明显上升。全市121个大中型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4%,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22.4%。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经济联合体达217个,参加联合的企业572个。市考核的100种产品质量指标比上年稳定提高的有85种,获国家金、银质奖产品20种,被评为部、省优质产品的200种。优质品率由上年的14.7%上升到15.9%,新产品产值率达13.9%。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8.2%,万元产值耗能下降13.7%,市级预算内国营工业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16.4%。

二、农业

1985年,我市郊县农村推行第二步改革,以合同订购取代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种专业户大量涌现,农村经济呈现全面发展的好势头。

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1%上升到56.5%。

农业总产值为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扣除村办工业产值,为11.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在农村总产值中,林牧渔副业比重由上年的29.4%上升到34.5%。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较大调整。粮食由于调整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48万亩,总产量为17.37亿公斤,比上年减少1.12亿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除棉花比上年减产外,其他主要品种都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

林业政策进一步落实,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造林面积达5.41万亩,比上年增长8.0%。

畜牧、水产发展较快,猪牛羊、禽蛋、牛奶产量增长较快,大牲畜和猪年末存栏头数继续增加,养殖业按“贸工农”的顺序,组织“种、养、加”一体化生产有了新的实破,湖熟板鸭一条龙已初具规模。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机械拥有量、农村用电量都有增加。198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6.33万马力,比上年增长3.3%。大中型拖拉机787台,增长6.9%,小型拖拉机2.93万台,增长5.2%,载重汽车1,336辆,增长24.5%。排灌机械73.57万马力。全年化肥施用量8.1万吨,比上年增长5.9%。农村用电量4.67亿度,比上年增长6.1%。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重点建设成绩显著,技校改造步伐加快。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3亿元,增长86.3%,是历史上完成最多的一年。其中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比上年增长84%。集体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在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17.7亿元,比上年增长97.4%。生产性投资比上年增长92.7%,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上年的65.2%上升到67.4%。

由于认真贯彻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的方针,全市13个重点及大中型项目完成9.2亿元,比上年增加4.4亿元,增长93.6%。新生圩深水码头一期工程、为宝钢配套工程的白云石矿、八九八厂彩电配套磁芯生产线、九二四厂“三七”工程土建部分四个项目按国家计划要求全部如期完成或提前完成。其余工程完成计划进度也都好于市里投资建设的项目。

全民单位更新改造投资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全年建成投产的项目301个,其中建成工业增产项目48个,新增工业产值2.9亿元,增加利税6,441万元。

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1.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9.2%。房屋施工建筑面积763.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333.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7.2%、39.1%。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生铁1.4万吨,钢7.9万吨,啤酒1.5万吨,热水瓶1200万只,电扇26.3万台,彩色电视机10万台,收录机2万台,各类学校学生席位2.82万个。

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建筑行业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招标定标工程161项。建筑施工企业自行完成工作量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24.9%。

四、交通邮电

1985年,我市与各地的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部门承担的客、货运输任务大量增加。全年各种运输工具运载货物7,876万吨,比上年增长12.5%。其中:铁路运输902万吨,增长0.7%;公路运输3,853万吨,增长20.7%;水上运输3,120万吨,增长7.1%;港口吞吐量3,903万吨,增长5.3%。铁路、港口、公路、民航机场全年共发送旅客4,8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9%。

邮电事业有很大发展。全年邮电业务计费总量3,394万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信函增长23.1%,报刊发行增长5.7%,电报增长24%,长途电话增长51.5%。年末市内电话户数达2.6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3%。

五、城市建设

我市城市建设采取了市、区两级统一开发的方针,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城市面貌有了新的明显变化。

全市用于住宅基本建设投资4亿元,比上年增长73.9%。竣工住宅面积201万平方米,比上年净增61万平方米,增长43.6%,可供4万户居民搬进新居,是建国以来住宅竣工面积最多的一年。全省最大的住宅--南湖小区只花了二十个月的时间建成多层住宅278幢,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创小区开发新水平。

全年用于城市建设投资1.05亿元,比上年增长87.5%,全年改造城内外道路总长度33公里,投资三千多万元,比上年增长3倍多。创南京建路历史上最高记录。新建和拓宽了明故宫路、热河南路、韶山路及水西门外大街。新建雨花路立交桥。城外十六条“卡脖子”路的改扩建,已有十条竣工,四条正在施工,自来水管理总长度比上年增长4.4%,售水量比上年增长12.6%。新开辟4条公交线路,新购置公共汽车70辆,客运能力得到提高。

城市环境保护、治理污染工作有所加强。秦淮河沿岸176家企业污染治理任务的完成为综合整治秦淮河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全年道旁植树14万株,绿地覆盖率30.1%,人均占绿地面积3.3平方米,整个城区已初步形成绿化体系。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市共建精神文明单位300个,五好家庭1,500户,太平南路成了全市第一条文明街、商业街、观赏街。

六、国内商业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一个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正在形成。全年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收购总额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工业品购进增长17.8%。商品纯销售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社会商品零售额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实际增长14.2%。其中: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7%;农业生产资料增长18.4%。按商品用途与上年比较,吃的增长13.9%,穿的增长50.6%,用的增长32%。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70.7%。主要消费品零售量同上年比较,粮食增长2.1%,食用植物油增长5%,猪肉下降2%,蛋类下降16.9%,水产品增长6.7%,食糖下降7.1%,卷烟增长9.2%,纯棉布下降9.8%,化纤布下降18.8%,服装增长16.6%,呢绒增长16.4%,绸缎增长30.3%,毛线增长6.0%,手表下降31.8%,缝纫机下降25.2%,自行车下降2.3%,电风扇增长42.2%,电视机增长26.8%,录音机增长38.0%,洗衣机增长64.4%,电冰箱增长1.3倍。

商业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商品流通进一步活跃。现有各类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达5.5万个,从业人员28.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8%、41.9%。现有各种贸易中心150个,我市同全国25个省和717个市、县建立了贸易往来。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已发展到241处,成交额达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7%,一些主要商品粮食、肉、禽等成交量的增长幅度都在50%以上。

物价改革起步顺利,全社会零售物价得到较好控制。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升10.5%。分商品看,鲜菜价格上升25.9%,肉禽蛋上升13.8%,水产品上升82.0%,鲜果上升20.9%,书报杂志上升27.9%,衣着零售价格略有上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比上年上升10.1%,其中消费品上升10.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5.4%。这个水平低于全国城镇零售物价总指数平均上升幅度。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取得新的进展。外贸出口收购总值达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超额完成计划7.2%,创历史最好水平。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又有新的进展。全年利用外资市管共审批58项,用汇8,1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其中实现签约和投产的有29项,用汇1,691万美元。

全年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15.24万人,比上年增长24.2%。旅游外汇收入5,975万元,比上年增长71.4%。

八、科学技术、文教卫生

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市科学技术的发展。全市共获得中央、省、市科技成果奖378项。其中:有60项获得国家技术进步奖。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7.5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2.4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10%。

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一九八五年在校研究生4,560人,比上年增加1,549人。高等学校招生2.2万人,比上年增长31.7%,在校学生6.04万人,比上年增长21.7%。毕业生1.13万人,比上年增长17.6%。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继续深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3.86万人,比上年增加1.1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35万人,比上年增加4,142人。技工学校在校生3,954人,比上年增加1,421人;农业、职业中学1.48万人,比上年增加3,523人。职业教育与高中普通教育的招生比例从去年1:2.12变为1:1.44。

普及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校小学生41.85万人。学前教育和盲、聋、哑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文化、新闻、广播和电视、电影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17个,放映长电影670部、14.04万场、观众9,789万人次。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9个,博物馆5个。全年报纸49种,出版6.3亿份。各类杂志165种,出版4,474万册。电台4套节目合计平均每天播放节目时间46小时12分。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1985年末病床1.77万张,其中医院病床1.4万张,比上年增长5.1%。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1万人,经上年增长4.2%,其中:医生1.26万人,护师、护士0.73万人,增长9.7%。防病、治病的水平有较大提高。

体育事业又有新的突破。1985年各类运动员在参加省以上各种竞赛活动中共获得金牌156枚,铜牌95枚,有1人3次2项全国少年纪录。有19人41次破23项省纪录。45人95次破65项纪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年共举办区、县以上运动会320次,有34.35万人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增强了人民体质。

九、人民生活

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工资改革,城乡人民和生产进一步改善。据全市300户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772元,比上年增长17.4%。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724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因素,收入与支出实际增长6.5%,农民人均收入504元,比上年增长14.0%。

1985年城镇安置待业人员3.86万人。年末职工人数132.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17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1.8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全市职工工资总额为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131元,比上年提高15.9%。

城乡人民储蓄大幅度增长。年末城镇居民储蓄余额达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农村农民储蓄1.93亿元,比上年增长36.8%。

年末城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共6个,收养1,830人,集体办敬老院85个,收养人员871人,由集体供养社会散居孤老、残幼1.06万人,城乡散居的优抚对象和贫困户得到扶持,有的已改变了贫困面貌。

十、人口

1985年末我市人口465.77万人,比上年增加5.02万人。其中市区224.98万人。比上年增加4.23万人;五县240.79万人;比上年增加0.79万人。在全部人口中,农业人口239.0万人,占51.3%;非农业人口226.7万人,占48.7%。人口出生率为10.06%,死亡率为5.56%,自然增长率4.57%。

注:1、本公报各项数字是年度的初步统计,现已根据年报的实际数作了调整。

2、职工工资总额末包括发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时光轴

RAG12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南京市统计局198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全市围绕“搞活南京”这个主题,从“搞活企业、搞活城区”入手,抓住了联合和流通这两个突破口,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事业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五十项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得了比前几年更好的成绩,胜利完成了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据统计,全年社会总产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工农业总产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国民收入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在生产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市场繁荣,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第三产品有了较快的发展,同全国各地的联合和协作有了新的进展。国民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仍然紧张,部分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RAG-ES2024-09-10
一、工业1985年,我市工业企业坚持改革,推进联合,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适调产品大幅度增加,取得了生产增长、效益提高的好成绩。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1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5.3%,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34.7%(其中:乡办工业增长37.6%),联营工业增长45.8%。市考核的10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的有82种,其中内燃机、摩托车、改装汽车等产品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倍以上。全年轻工业总产值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我市轻纺工业积极增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轻工产品花色品种增加,中高档产品和名牌优质产品大幅度增长,对繁荣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但市场紧俏产品仍不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全年重工业总产值为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RAG-ES2024-09-10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工业生产健康、稳步地发展。一年来我市以搞活大中型企业为重点,通过简政放权和推进企业内部的各项改革,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有明显上升。全市121个大中型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4%,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22.4%。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经济联合体达217个,参加联合的企业572个。市考核的100种产品质量指标比上年稳定提高的有85种,获国家金、银质奖产品20种,被评为部、省优质产品的200种。优质品率由上年的14.7%上升到15.9%,新产品产值率达13.9%。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8.2%,万元产值耗能下降13.7%,市级预算内国营工业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16.4%。二、农业1985年,我市郊县农村推行第二步改革,以合同订购取代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种专业户大量涌现,农村经济呈现全面发展的好势头。RAG-ES2024-09-10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