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口遗址
大河口遗址
共 164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1
发掘历史
2007年7月,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因被盗发现。
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进行大河口遗址第一阶段抢救性试掘。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进行大河口遗址第二阶段大面积发掘。
大河口遗址
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为了更好的保护古代文化遗产,考古工作者对大河口墓地再次进行发掘,并对其中的部分重要遗存进行整体搬迁保护。
2024年4月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33号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专家认为,该墓主人应为西周中期霸国中等贵族夫人。
遗址特点
大河口遗址
大河口遗址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该遗址经考古调查、勘探和局部发掘得知为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时期。新石器遗址位于西部,西周遗址位于中部,东周遗址位于东北和北部,墓群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汉代遗址位于遗址的南部,文化层厚约0.5~2.5米。断崖上暴有灰坑,地面及灰坑内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红陶片;西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罐残片;春秋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甗、泥质灰陶绳纹盆、罐残片;战国时期的卷草纹瓦当残片及陶支垫;汉代的绳纹筒瓦、板瓦等残片。
大河口遗址
西周至春秋初年的族墓群是大河口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进行第一阶段抢救性试掘,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进行第二阶段大面积发掘。发掘西周~春秋初年墓葬585座,出土各类文物15000余件(套)。东周窖穴55座,东周房址1座,宋、明、清墓葬各一座。发现车马坑24座,发掘面积16000余平方米,估计墓地埋藏墓葬15000余座。大河口墓地的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等重要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器用制度和墓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个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西周封国——霸国。
文物遗存
霸簋
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草地发掘出一批青铜器,其中一件霸簋,通高22.4厘米,器高16.9厘米,盖高7.2厘米,足高7.8厘米,口径17.6厘米,敞口,束颈、鼓腹,有半圆环状耳,耳下有长方形垂耳,器底接三长足,器盖上有圈形捉手器、盖同铭,皆3行11字,铭曰:“内(芮)公舍霸马两、玉、金用铸篇。”
器物
大河口遗址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对墓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16000余平方米,共清理不同等级的西周墓葬577座,出土各类器物15000余件套。2014年7月开始开展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和清理西周墓葬1660座,出土器物10800余件组。随葬器物种类有陶器、青铜器、蚌贝器、玉石器、骨器、漆器、锡器等,再次为研究霸国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历史价值
大河口遗址
大河口遗址的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等重要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器用制度和墓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个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西周封国——。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大河口遗址对研究该区域汉代及汉代以前不同时期文化和人群聚落的变迁。进而解释大河口人群为何选择在此建立聚落,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获得荣誉
大河口遗址含新石器、两周、汉时期遗存,2007年发现西周封国霸国墓地,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部分铜器带有铭文,对研究两周历史意义重大,获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09-2010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大河口遗址被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河口遗址,位于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东北,距县城约6公里。
交通信息
自驾:自临汾市翼城县人民政府开车约45分钟,路程约14.4千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