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知行合一

熊俊

共 174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08-30 13:29

fc0296ce1f4beb40344fed5467f0db36.webp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后世二手注释,或多谬误,或多解释不清而空洞虚浮。后学者只能跟着云里雾里,含混乱用。你看到知行合一,可能会把“知行”当作两件事,或先知再行,或言“知是理论,行是实践”,或认为行是为了验证知(即“主知主义”,以知为主,以致“知行二分”)。

不如从先哲原著语录中寻找真言是为最善。

先生曰:“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黄直录•五》

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若有心为善,你就已经是在行善了。“我欲仁,斯仁至矣”。反之,你若有了恶念,虽身未行动,没有真去干这件恶事,但也是行了。

你学了编程的知识,虽然还没有参与真实的项目实战,但你学着写程序的过程,就是行了,你已经在编程了。你会不会、精不精通,这又是另一回事。能不能参与项目实战,这体现的是你是真知还是假知,或者是真行还是假行。

或者,你说自己只是看了书,书上讲的都懂了,但从没跟着写一行代码,觉得自己是“只知而未行,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这也是假知而非真知(亦是假行)。一直不“行”,编程这种东西往后跟你也没啥关系了。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真知真行才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行本是一件事情,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又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看起来似乎又把“知”和“行”分为了两个概念,但其实是一种方法论或认知策略上的考量,便于初学者理解或躬行。王阳明建议,你若理解了知行本是一个东西,你说成两个也无妨,其实是一体的。知和行,它们时而各有先后,时而互为因果。只是因后世学者偏颇误导,将之分作两件事用功,所以才有了“合一”的说法。

所以,“知行合一”不如称之为“知行一体”更为恰当。

知行分作两件事的后果是什么?

这容易导致人们认为必须先去穷尽事物的知识理论,再去实践,否则就会觉得实践毫无根据或心虚而不踏实;或者有一部分人只会悬空去想,不事躬行,只能纸上谈兵;又或者有一部分人就懵懵懂懂,盲目蛮干,全无章法,妄行妄为。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传习录•陆澄录•四十八》

知行合一倡导的做法是:走一段路才能真正认识一段路(的艰辛与否),走到岔路口了,“有疑便问,问了又走”。缺知识了补知识,需要停下来想想、就停下来想想,想好了再继续走。

用到软件开发里面,就是敏捷迭代的思想软件中的瀑布开发模式是知行分离的典型:开发一个软件项目或产品,先花2~3个月想需求、形成需求分析文档,然后交给UI做图、程序员写代码,再测试、部署上线。指望几个人集中一段时间先想需求、穷尽需求之理而无误、无需悔改,怎么可能。

敏捷迭代,做轻量的预先设计与思考,在开发的过程中穷尽需求的真实细节,在迭代中理解和学习项目或产品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一个迭代一个迭代来,有了问题马上调头或修改,设计、开发、测试、部署、验证快速闭环。(注:迭代指软件开发的一个时间周期及相应要交付功能的集合,时间一般1~4周不等)

所以,敏捷开发(如Scrum、Lean、XP等)思想到底是起源于美国人偷师日本的精益生产,还是日本人从阳明心学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浏览 1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