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台寺遗址
杨台寺遗址
共 110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20
历史沿革
1983年,杨台寺遗址被发现,有鹿角、石镰和各种陶片。
1984年8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
遗址特点
杨台寺遗址在高出地面7米左右的高台地上,呈坡状隆起,东西长32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80000平方米。西北距汝河4公里,有一条小河从遗址西部自南向北流过。从遗址西部深沟和断崖上可见杨台寺遗址有明显文化层2~5米。已发现有灰坑、房基柱础、陶灶和大量红烧土及陶片。从采集到的陶片和遗物看,其内涵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
杨台寺遗址
文物遗存
杨台寺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有白衣红黑彩陶罐、指甲纹鼎足、鸭嘴形鼎足和器盖、陶豆、陶罐、陶碗、红陶钵、澄滤器等。质地有泥质和夹砂夹蚌三种,陶色有红、黑、灰棕黄诸色,纹饰多为素面,兼有蓝纹、弦纹、搂孔和附加堆纹。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镞、石镰、纺轮等。装饰品有陶环。
历史文化
杨台寺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
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而得名。由于遗存中含有彩陶,也曾称彩陶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陕西省境内。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成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西、陕西等省。
文物价值
杨台寺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历经时间长,面积大,保存完好,对研究豫南地区乃至整个淮河流域上游区域内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继承关系及发展序列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另外,该遗址是淮河流域上游网时期遗址中较为典型的一处,地处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域,对研究中原地区的文化与江汉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1982年,杨台寺遗址被遂平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21日,杨台寺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杨台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杨台寺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诸市乡杨台寺旧址处。
交通信息
自驾:从驻马店市出发经开源大道—驻淅线—杨台寺,全程大约15千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