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三:1955-1959)(简体字版)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的求学生涯,既是东西方学术交织融汇的实例,又是民国和1949年后「大历史」的亲身见证。他们的往来书信经由志清先生郑重珍藏,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本书分为四卷,收录了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17年间,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说家常丶谈感情丶论文学丶品电影丶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我们可以看到夏志清如何从一位年轻的求学者,一步步成长为国际著名学者,也可以看到夏济安如何流转各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努力奋斗的艰辛。
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字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我们不禁想到西晋的陆机(261–303)、陆云(262–...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的求学生涯,既是东西方学术交织融汇的实例,又是民国和1949年后「大历史」的亲身见证。他们的往来书信经由志清先生郑重珍藏,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本书分为四卷,收录了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17年间,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说家常丶谈感情丶论文学丶品电影丶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我们可以看到夏志清如何从一位年轻的求学者,一步步成长为国际著名学者,也可以看到夏济安如何流转各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努力奋斗的艰辛。
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字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我们不禁想到西晋的陆机(261–303)、陆云(262–303)兄弟俱有文才,尝以书信谈文论艺。千百年后,在另一个紊乱的历史时空里,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竟然饶有魏晋风雅。 ──王德威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
夏志清(1921–2013),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生于上海浦东,中国文学评论家,教授。 1946年9月随长兄夏济安至北京大学担任助教,醉 心于西欧古典文学,因研究威廉‧布莱克档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论文脱颖而出,取得留美奖学金至耶鲁大学攻读英文硕士丶博士。在纽约州立学院任教时,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一 书,也奠定他学者评论家的地位。 1961年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席。 2006年7月,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济 安(1916–1965),江苏吴县人。夏志清教授的兄长。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西南联大丶北京大学外语系和香港新亚书院。 1950 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为早期小说作家白先勇丶欧阳子丶王文兴丶陈若曦丶叶维廉等人的启蒙老师,1956年与吴鲁芹丶刘守宜等创办《文学杂志》并兼任...
夏志清(1921–2013),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生于上海浦东,中国文学评论家,教授。 1946年9月随长兄夏济安至北京大学担任助教,醉 心于西欧古典文学,因研究威廉‧布莱克档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论文脱颖而出,取得留美奖学金至耶鲁大学攻读英文硕士丶博士。在纽约州立学院任教时,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一 书,也奠定他学者评论家的地位。 1961年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席。 2006年7月,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济 安(1916–1965),江苏吴县人。夏志清教授的兄长。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西南联大丶北京大学外语系和香港新亚书院。 1950 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为早期小说作家白先勇丶欧阳子丶王文兴丶陈若曦丶叶维廉等人的启蒙老师,1956年与吴鲁芹丶刘守宜等创办《文学杂志》并兼任主编, 在杂志上主张「朴素的丶清醒的丶理智的」文学,与其弟夏志清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十分深远。 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丶加州柏克莱大学作研究,主要 工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 1965年2月23日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奥克兰。夏济安的中文著作还有《夏济安选集》丶《现代英文选评注》等;英文著作有The Gate of Darkness,这是一本1949年以前左派文人的评论集。
王洞,夏志清夫人,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育硕士,耶鲁大学语言学硕士。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初级研究员丶康州大学讲师。婚后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学电脑,获哥伦比亚大学电脑学士,任职美林证券公司。现退休,定居纽约。
季 进,江苏如皋人,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丶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丶钱钟书研究。主要著作有《钱钟书与现代西学》丶《陈铨:异邦的借镜》丶《阅读的镜像》丶《另一种声音》丶《彼此的视界》等,主编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丶「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丶「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