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的夜行

联合创作 · 2023-10-08 06:45

本书是作者基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思考的力作,是中国学者以自身文明之本位梳理中国的西学研究与接受之传承的一次真诚尝试,见解新颖独特,语言极富魅力。

目录

绪 论 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

上 篇 西学中取的“四次重述”

——中国现代性思潮中的“存在”漂移

第一章 “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中取”?

1 正名

2 指谓

3 意图

第二章 第一次重述:马克思的“阶级存在”及其“目的论历史观”

1 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承担者”及其“目的”

2 “革命东移论”

3 “毛泽东思想”的“存在”路线

第三章 第二次重述:尼采的非启蒙“个人存在”的启蒙解读

1 “第一次启蒙”, 主显——反叛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

2 “第二次启蒙”, 主显——虚无主义之上的“超人”之舞

3 “第三次反启蒙”,主显——反启蒙的“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第四章 第三次重述:海德格尔“存在...

本书是作者基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思考的力作,是中国学者以自身文明之本位梳理中国的西学研究与接受之传承的一次真诚尝试,见解新颖独特,语言极富魅力。

目录

绪 论 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

上 篇 西学中取的“四次重述”

——中国现代性思潮中的“存在”漂移

第一章 “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中取”?

1 正名

2 指谓

3 意图

第二章 第一次重述:马克思的“阶级存在”及其“目的论历史观”

1 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承担者”及其“目的”

2 “革命东移论”

3 “毛泽东思想”的“存在”路线

第三章 第二次重述:尼采的非启蒙“个人存在”的启蒙解读

1 “第一次启蒙”, 主显——反叛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

2 “第二次启蒙”, 主显——虚无主义之上的“超人”之舞

3 “第三次反启蒙”,主显——反启蒙的“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第四章 第三次重述:海德格尔“存在遗忘”之“存在本源”的

迷惘

1 如何进入被遗忘的“存在”?

2 重新勘定哲学史源头之“存在论差异”的“回归步伐”

3 从大地上建立的“世界”如何“图象化”、“座架化”以致不得不期待“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

第五章 第四次重述:施特劳斯“存在开端之两希精神绝对性”的

持守幻象

1 施特劳斯悖论

2 ”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

3 政治与哲学是对立,还是共契?

4 施特劳斯“解经观”对现代“解释学”的质疑

下 篇 西学中取的“两个裂口”

第六章 “光”与“死”

1 《理想国》中的“光”与《创世记》中的“光”

2 “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

3 “光”对“黑”的主从伦理

第七章 尼采的真相

——解释作为解释的考古、训诂、索隐与虚构

1 “敌基督”——对基督教“一神”的嘲笑

关键词:“反讽”。

2 “虚无主义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关键词:“伪造”。

3 尼采式“自然正当”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自然”。

(1) 人的基本分类:

少数人和多数人、超人和末人、主人和奴隶

关键词:“残忍”

(2) 价值尺度必须是最高价值——权力意志

关键词:“权力意志”与“权力意志者”的悖论

(3) 自然的历史形式——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关键词:剥夺剥夺

4 尼采的“新神”——“狄奥尼索斯的献媚者”

关键词:回到”反讽”

第八章 海德格尔的意义——把形而上学带到其边缘

1 流俗的“真理观”——如何“显”的哲学?

2 “真理观”显现的三大根源幻象

3 重提老问题

4 回顾康德

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6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

7 “存在论差异”——奠基中的裂隙

8 夜光——刻在墓碑上的那颗“星”

第九章 “黑暗”:“在”而不“是”的“指非指”

1 第一种检讨方式:一种现成的主流的

“意向性”-“是什么”

2 第二种检讨方式:“意向性-是什么”的

裂隙与悖论式偶在

3 “知其是守其在”应“知其白守其黑”

叙述方式的建筑术倒过来成为奠基之裂隙处的形式指引

尾声

张志扬,即墨哲兰,1940年生,武汉人。1980年,全国招考500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他以助理研究员资格被录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工作。1986年调入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职任研究员。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

主要著作

《渎神的节日》(香港三联"学术精选"1992,上海三联"学术文库"1996年,上海三联"张志扬著作"2001年)

《门 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

《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下篇"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4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

《缺席的权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张志扬,即墨哲兰,1940年生,武汉人。1980年,全国招考500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他以助理研究员资格被录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工作。1986年调入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职任研究员。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

主要著作

《渎神的节日》(香港三联"学术精选"1992,上海三联"学术文库"1996年,上海三联"张志扬著作"2001年)

《门 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

《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下篇"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4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

《缺席的权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997年两次印刷)

《语言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创伤记忆》(上海三联"张志扬著作"1999年)

《禁止与引诱》(上海三联"张志扬著作"1999年)

《偶在论》(上海三联2000年)

《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1年)

《一个偶在论者的觅踪:在绝对与虚无之间》(上海三联2003年)

《西学中的夜行--隐匿在开端中的破裂》,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

《禁止与引诱--墨哲兰手迹》(珍藏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偶在论谱系--西方哲学的阴暗之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另著有《解释与论证》、《中国现代性思潮中的"存在"漂移"--"西学中取"的"四次重述"》、《重问"知识论"》等数十篇论文。

主译伽达默《美的现实性》(北京三联"新知文库"1998年)。

审校舍勒《死、永生、上帝》(孙周兴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白薇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年)、施米特《政治神学》(吴增定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