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古文疏证
八卷。清阎若理(1636—1704)撰。若瑰宁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迁居江苏谁安。康熙十七年(1678)匝征博学鸿词科,落第后曾与胡渭等协助徐乾学修《大清——统志》、《明史》等。长于考据,著有《四书释地》六卷、《释地余论》一卷,校正前人关于古地名附会的错误,其他撰著尚有《浴丘副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孟子生卒年月考卜‘卷等著述,其中以《尚书古文疏证》最为重要,是阎氏的代表作。
《尚书》,“尚”即“上”,“书”即史官所记之史,《尚书》之名起于汉,7L安国悄书传》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经孔于编定,原书有一百篇。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就是《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7L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十六篙,和东晋梅吱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两种。现在通行的《十二经注疏》本《尚书》五十八篇,就是《今文尚书》二十八篇...
八卷。清阎若理(1636—1704)撰。若瑰宁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迁居江苏谁安。康熙十七年(1678)匝征博学鸿词科,落第后曾与胡渭等协助徐乾学修《大清——统志》、《明史》等。长于考据,著有《四书释地》六卷、《释地余论》一卷,校正前人关于古地名附会的错误,其他撰著尚有《浴丘副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孟子生卒年月考卜‘卷等著述,其中以《尚书古文疏证》最为重要,是阎氏的代表作。
《尚书》,“尚”即“上”,“书”即史官所记之史,《尚书》之名起于汉,7L安国悄书传》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经孔于编定,原书有一百篇。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就是《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7L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十六篙,和东晋梅吱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两种。现在通行的《十二经注疏》本《尚书》五十八篇,就是《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在本书巾被分割成二十三篇)与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加上假托孔安囚名义的自序所组成的。
西汉孔壁发现的《古文尚书》亡于魏晋之间,西汉初年伏生口授的《今文尚书》也亡于晋朝,只有东晋梅陨所献所谓《古文尚书》保存下来,被以后备朝奉为经典,其问颇有学者对它的真伪引起怀疑,《四库全书总目》说:“白吴械始右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炔其
够漏,明海运始参考诸书,证其副别,而见闻较狭,苑采未周,至若原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十不可败也。”
本书所采用的考辨方法:
第一条:言两《汉书》或古文篇数与今异。——这是根据典籍中著录及引用《古文尚书》之篇数作比较,以证其伪;
第三条:言郑康成注古文篇名与今异。——这是根据郑注古文的篇名作比较,以证其伪;
第三十一条‘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纯Dd苟子》所引《道经》。
第一百六条:言晚出古文与真古文互异处犹见于《释文》孔疏。
一一以上两条是从文句等方面作比较,以证其伪,
第八十九条:言济渎枯而复通,乃王莽后事,安国传亦有。——这是从地理沿革变化,以证其伪;
第五十六条:言《尔雅》解郁陶为喜,今误认作忧。
第六十四条:言明[征》有“玉石俱焚”语,为出魏晋间
第七十三条:“言五子之歌”不类夏代诗。——以上:文字训访、语言特点的不同,以证其伪。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已可看出阎若瑰已将古籍辨伪方法,发展到非常细致精密的阶段,他不仅根据伪《古文尚书》的钟误来证明它的伪托,他还追本探源地将伪《古文尚书》文句剽窃的证据找出来,从而使真赃俱获,铁案如山,到此,梅陨所献伪《古文尚书》之为伪书,遂成定诚。阎若理在辨伪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于清代以后辨伪学的兴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阎氏生前未及修订,因而编次比较凌乱,内容亦多枝蔓。王呜盛《尚书后案》有所匡正。丁县作《尚书余论》更进—步认定《古文尚书》为王肃所伪造。
本书切成四卷,黄宗费为之作序,后又续成四卷.共为八卷。原来仅有矽本流传,阎氏逝世后四十年、始由其孙学林刻于淮安,是为乾隆于年眷西党刻本。书中所列一百—’十八条,初刻时原缺卷二第二十八条、:于九条、三L条,卷三全缺,卷七缺第一百零二条、一百零八条、“百零九条、一百于条,卷八缺第一百二十二条至一百二于七条,刊印时一仍其旧。
閻若璩(1636年—1704年)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生於書香世家,祖父閻世科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若璩幼患口吃,資質愚鈍,記性不好,讀書數十遍還背不熟。直到十五歲時,忽覺開朗,讀書竟過目不忘。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受徐乾學聘纂《大清一統誌》。曾潛心研究《古文尚書》三十餘年,撰成《古文尚書疏證》八捲,引經據典,確定《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著。黃宗羲、紀昀、錢大昕、梁啟超、胡適等學者皆以為“偽古文《尚書》”的“定案”實歸功於若璩,梁啟超說閻若璩“不能不認為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康熙四十三年(1695年)為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召見,抱病赴京,卒於京城。一生勤奮著書,著有《古文尚書疏證》、《四書釋地》、《潛邱札記》、《困學記聞註》、《孟子生逐年月考》、《眷西堂集》等。又曾為顧炎武《日知錄》訂正錯誤。